欢迎来到专业的微胜文档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微胜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9篇

日期:2022-09-15 09:10:03 来源: 网友投稿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9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28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9篇

篇一: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使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 、流动人口的发展及现状目前,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尚无科学、统一和权威的表述 。笔者认为, 流动人口主要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外市 、县从事务工经商、探亲访友 、出差旅游、求学治病或其它活动的人员。广义上讲 ,流动人口包括了暂住人口和外来人口。人口流动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 受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 我国出现过三次大的人口流动。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1949 年至 1954年 , 平均每年有 500 万农民进入城市 。面对第一次人口流动的大潮, 1955年国家建立了严格的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户籍规定了一个人的基本身份及生存环境;第二次是 1960 年至 1962 年城市人口精减下放农村 ;第三次是 1964 年至 70 年代中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两次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施行的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流动,两次各有约 16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人口流动量呈持续增长之势 ,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 。目前全国跨地区流动的人口约有 8000多万 , 仅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暂住人口就有 4400多万人, 其中在珠江三角洲就有上千万。常住人口只有 20 多万的深圳市宝安区 , 外地流入的人口近一百万人。处于内陆的河南省流动人口近年来也呈迅速上升趋势, 截止 1996年 , 登记的暂住人口有 126万(其中务工 、经商的占 75%以上)。实际数字比这要大得多。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 经济变动决定人口变动;反过来 , 人口变动对经济起飞 、经济发展也具有反作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主要是由农村流向城市, 由内地流向沿海, 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根本上说, 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开发就业。流动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农村生产力空前解放 , 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其它产业;二是城市和沿海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 加之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大批农民为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而纷纷外出 。可以说 , 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现象 ,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既[ 来稿日期] 1999—1—12[ 作者简介] 弋振立, 河南省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万保平, 河南省南阳市公安局政委。◇警学·法学◇流动人口管理关于 的实践与思考◆弋振立 万保平DOI :10.16231/j .cnki .jhpc.1999.01.007

 29缓解了输入地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市政建设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也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劳动力输出, 更新了观念,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素质, 带回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二 、流动人口剧增对社会治安的影响面对人口流动大潮, 由于疏导 、管理 、服务和教育等各项配套工作滞后, 目前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盲目无序状态 ,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是农民大量外出,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和农村工作 ;二是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是对城镇就业 、城建 、卫生 、计划生育及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冲击 ,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 社会丑恶现象及盲流乞讨问题日益严重,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讲 , 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犯罪人数逐年增多 , 比例加大。据公安部统计, 1994年全国公安机关查获暂住人口中的违法犯罪人员 56.9万人, 违法犯罪率高达 12.8%, 约为全国平均违法犯罪率的 4倍 。近年来 ,我国大城市及沿海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在全部犯罪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 北京 、上海等大城市均在 50%以上 , 广州 、深圳等城市达 80%以上。河南省流动人口犯罪率也呈两位数逐年上升趋势 , 1996年查处的暂住人口违法犯罪人数达到 18677人, 比上年增加 14.9%,占全省抓获犯罪分子总数的 18.6%。(二)盗窃、抢劫、诈骗三类侵财型案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犯罪类型。1995年, 河南省新乡市破获的流动人员作案的 738起刑事案件中, 盗窃 、抢劫 、诈骗 三类案 件 654 起 , 占流动 人口 作案 总数的88.6%。其中盗窃案件 451起, 占总数的 61.1%;抢劫案件 147 起,占总数的 19.9%;诈骗案件 56起 ,占总数的 7.6%。(三)结伙作案者居多 。从流动人口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看 ,乡籍是第一凝结剂 ,是团伙结构的第一层框架 。这种由同宗同族结成的犯罪团伙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从河南调查的情况看, 流动人口犯罪中约有 60%以上是团伙作案。在盗窃、抢劫两类案件中, 80%以上为 2人以上作案 。这些团伙往往认准同一种作案目标 , 采取同一种手段连续作案。如有的专门撬盗保险箱,有的专门盗窃建筑工地设备,有的专门实施抢劫 ,有的专门贩卖假币等。(四)犯罪的暴力化程度明显。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已从过去小偷小摸、 顺手牵羊的作案方式向集团盗窃 、持刀甚至持枪抢劫等恶性犯罪发展。近年来,杀人 、抢劫 、强奸、伤害、绑架人质等暴力性犯罪逐年增多 , 相当一部分是他们所为 。1995年河南省洛阳市抓获的杀人 、抢劫、伤害、流氓案犯中 , 流动人口306名, 1996年为 551名, 绝对数增加 80.1%。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地区 , 80%以上的暴力案件是流动人员所为。(五)流窜作案特点突出 。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打击, 往往利用交通便利、流动性大的特点, 从踩点到作案 , 时间很短, 逃窜迅速, A地作案 , B 地销赃, C地藏身,一些惯犯还具有反侦查能力,给案件侦破带来难度。三、河南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实践河南是内陆人口大省, 1996年底全省总人口达9203万人 ,居全国第一。其中农业人口 7661万人 ,占总人口的 83%。农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 , 农村劳动力 3600万人 , 其中剩余劳动力达 1400多万人 , 占全国 1.2亿剩余劳动力的 1/9, 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更多, 是全国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 河南省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安置作为加强流动人口源头管理的重要举措, 大力发展乡镇、村办企业和庭院经济 ,强力推进富民工程, 重视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允许和鼓励农民按政策规定进镇落户 、务工经商 、兴办企业, 就地消化和安置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 人口管理初步实现了 “五个转变” :一是适应动态管理需要, 重视和加强了流动人口管理, 初步实现了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向以实有人口管理为主的转变;二是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 、《〈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 实施细则》等法规 、规章 , 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逐步做到有法可依 , 有章可循 , 初步实现了从依靠政策、经验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是推广应◇警学·法学◇

 30用微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 开发了人口基本信息和暂住人口信息系统, 初步实现了人口管理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的转变 ;四是农村人口管理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80%的行政村达到了一村一图一标(自然村、村图 、村名标识), 一户一簿一牌(住户 、户口簿 、住户门牌)的规范化管理目标 ,实现了农村人口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的转变 ,大大加强了流出地的人口管理;五是加强了流动人口网络建设, 派出所设立暂住人口管理办公室 , 暂住人口聚集地的居民委员会设立暂住人口管理站,用工和施工单位设立暂住人口协管员,对出租房屋的业主落实治安责任制, 基本形成了专群结合的管理网络 ,落实了流入地的管理工作,实现了依靠公安机关专门管理向专群结合的转变 。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一是管理法规还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 ;二是各有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够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 、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三是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有时得不到保障;四是缺乏统一收费管理办法 , 流动人口协助管理人员工资报酬无保证 ,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四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涉及户口 、治安 、劳动、工商、卫生 、计划生育 、生产安全等部门 ,必须齐抓共管 ,实行综合治理。要进一步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合作 , 按照社会治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 、谁负责 ,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 ,把外来流动人员纳入当地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工作范围之内 ,实行依法管理 、文明管理、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最大限度减少和防止人口流动产生的负效应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管理 。近年来 , 公安部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有关流动人口的管理规定, 但这些规定多是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 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 , 立法机关应根据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借鉴国外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 ,制定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规定流动人口、用工单位和个人及出租房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 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明确规定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职责范围、管理经费及具体处罚措施等 。通过立法,保障管理部门、用工单位和流动人口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适时开展清理整顿, 强化日常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要澄清底数, 摸清情况 ,逐人登记, 纳入管理。在清理整顿中 ,要把盲流和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 、无正当经济来源的“三无”人员以及城乡结合部、租赁房屋、经济开发区 、公共复杂场所、废旧物品收购站(点)、大型集贸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等流动人口较为集中、 治安问题较多的地域和场所作为重点 , 把流动人口中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纳入视线,加强管理控制。同时要强化日常管理,不断完善登记发证 、信息通报协查 、租赁房屋安全责任和查验处罚等制度, 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规范化管理机制。(三)加强协作配合, 依法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 密切配合 , 加强犯罪信息沟通, 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协查制度 。流出地公安机关对有犯罪前科或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外流人员情况要及时通报给流入地公安机关 ,对流入地公安机关的调查函件,要认真核查, 及时回函答复。要对流动 、暂住人口中的多发性治安问题 , 特别是流动人口非法聚居的棚户区以及“三无”人员居住集中的地区 ,要在政府的领导下 ,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专项治理, 坚决铲除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 及时打击流动人员中的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组织建设。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城市和流动 、 暂住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要建立流动(暂住)人口管理站(办公室), 聘请专职协管人员 , 居(村)委会要建立管理小组 , 设立登记站 , 落实协管员制度 。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 , 要建立治保组织, 实行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要充分发挥城乡治保会 、 单位保卫组织和社区群众治安◇警学·法学◇

 31防范组织的作用 , 把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当地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工作范围之内, 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化程度 。同时 ,按照“统一征收,统一管理, 统一使用, 专款专用”的原则, 制定统一的流动人口收费管理办法。(五)加强法制宣传, 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外来务工 、经商人员的法制、职业道德的教育 , 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 及时 、妥善地调解流动人口中的矛盾和纠纷 , 认真受理他们的申诉 ,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 、生活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 使之在子女入托、上学、就业 、生产 、分配诸方面拥有与常住人口平等的权利。在管理工作中, 要做到文明管理 、热情服务 , 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事件 ,要及时查处, 依法处理 。(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 对城镇暂住人口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从发展观点看, 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 实现人口合理流动和自由迁徙 。当然 ,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 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 改革那些已经不适应的现行户籍管理 (属地常住户口人口管理)制度, 强化辖区居住地人口 (包括暂住人口)的管理 , 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居民身份证管理的基础上 , 逐步实现由以居民住户为主要管理对象的户籍管理向以居民个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人口管理的转变, 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是改革的方向,也是人口管理工作的目的 。

 ◆试谈牢头狱...

篇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ou rnal of 中 i Y P 伊re fe 犁 c tu 州re

 C 委 o m 党 m u 校 n is 学t P a

 In s tit u t e

 rt y N 。

 . 1

 2 0 1 4

 ⋯⋯ ⋯ iLi 社 会 稳 定 研 究

 关于 加强 边 境地区 流动 人口 服务与管 理的 思考

 武丽丽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

 流动人1 :

 3的不断增加对伊犁边境地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对流动人员的管 理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伊犁边境地区的外来人员现状、 成因、 特点及影响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和剖析, 并对如何管理好新疆边境地区流动人 口提出了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伊犁 流动人口 管理 社会稳定 【 D 0 I编]doi:

 10. 3969/ j . issn. 1 674- 6287. 201 4. 01. 1 4 [中图分类号1 C9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 6287(201 4)01 - 0047— 04 随着西部大开发与新一轮援疆政策 的贯 彻实施 , 伊犁州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经济 的发展 吸引着越 来越 多外来人 口来伊 犁投 资、 经商 、 打工。伊犁流动人 口的数量从 2004 年 的 5. 13 万 人 , 增 加 到 2012 年 的 21. 18 万人 ,

 呈 现 出逐年 增加 的发展 态 势 。大 量 的流动 人 口进入 , 促进 了伊犁 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 但 同时也对伊犁流动人 口服务和管理新课题新 挑 战 。

 一、伊犁州流动人 口基本情况分析 所谓流动人 口, 是指离开其常住户 口所在 地到其他地区居住或暂住, 并从事一定职业、

 赚取一定收入做为其谋生手段 的人员 。2013 年上半年伊犁州直登记流动人 口238744 人 。

 其 中 内地来 伊流动人 口 174253人 、 本地 流动人 口 l 10592 人 、 境 外 来 伊 18568 人 、出 境 人 员 19191人 、 到 内地 流动人 口 19171人 。近年来随 着 流动人 口的增 加 , 流动 人 口本 身也显现 出新 的特征 。

 ( 一 ) 流动人 1 7 规模特征 :

 有逐年增加的明显 趋势, 到2012年伊犁州流动人 口总数已占总人 口

 的 10%左右 , 如表所示。

 2004年—201 2年伊犁州流动人口数量表 单位:

 万人 年度

 20o4 2005 2006 2007 2008 20o9 20lO

 20Il 20l2 人口

 5. 1 3 5. 97 6-39 7. 65 7. 90 lO . 49 l8. 14 l7. 09 21. 18 ( 二 ) 流动人 口地 区特征 :

 流 出地 以农 村为 主, 流人地以城镇为主。仅 2012年上半年, 伊犁 州流出13191人, 占73. 22%。其中汉族 59. 4%, 维 吾尔族 21. 9%, 回族 7. 89%, 其他 民族 10. 78%④ 。

 跨省流动, 以汉族居多; 省内流动以维吾尔族、 哈 萨克族、 回族、 东乡族、 汉族居多。流人人员主要 以汉族 为主 , 以河南 、 四川 、 甘肃 、 浙江 、 山东、 江 苏人居多。

 ( 三) 流动人 口性 别特征 :

 男 性 占59. 62%; 女 性人 口占流动人 口40. 38%。充分体现出青年男 性外出活动、 适应环境能力更强, 身体素质较好,

 更能适应 劳动强度大 的苦 、 脏 、 累等城里人不愿 干的活。而女性一般在家看孩子、 做饭等, 主要 处理一些家务事, 一般不外出工作, 特别是一些少 数民族女性无法用汉语进行交流。

 (四)流动人 口文化特征 :

 伊 犁州流动人 口主 要是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农牧民以高中、 初中、

 小学文化程度 占大多数。较高文化层次人 口, 多 就业 于城镇 , 以商业 、 餐饮业 、 服务性工作为主 ;

 【 收稿 日期]2013一 l l一 28 【 作者简介]武丽丽, 女, 新疆伊犁州委党校行管理学科技教研室副教授。

 ·4 7·

 较低 文化 层次人 口, 多从事 建筑业和 流人 农村 (场)牧区, 承包或代耕土地, 牧养牲畜, 以体力劳 动为多。许多工作大多是短期性的、 流动性的、

 收入不稳定, 保障性不强 , 因为缺乏法律意识, 在 就业、 劳动保障、 维权等方面易发生各类纠纷, 对 社会管理和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

 ( 五) 流动人 口的就业特征 :

 流动人 口基本都 是在 非正规 部 门从业 , 主要从业 于建筑业 的小 工 、 餐饮业 、 小商小 贩、 费品收购以及单位 的重 、

 脏 、 累、 险等工种的临时工或合同工。伊犁州流 动人 口中有五分之四以上是直接以务工经商为 目的, 其余以家人团圆、 投亲靠友等方式流人的,

 最终仍以定居、 求职为目的。

 ( 六) 出入境流动人 口的特点 :

 伊犁州与哈萨 克斯坦接壤, 有 14个边境县。居住在伊犁的民族 共有 47个 , 除 l 3个世居 民族外 , 还有 9个 民族跨 国界而居。如哈萨克族、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乌兹别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蒙古族、 俄罗斯族、

 塔塔尔族 。这些 民族与境外 同一 民族在族源 、 历 史、 文化、 宗教等方面相同的特性 , 加上伊犁特殊 的地理位置 , 决定了伊犁跨国人 口流动的双向

 性 , 有进有出。目前, 伊犁的各族群众每年都有 许 多跨 国的探亲 、 旅游 、 留学 、 就 医、 经商 、 劳务 、

 结婚等。尤其是霍尔果斯被提升为特殊经济开 发 区后 , 出入 境流 动人 口迅 速增 多 。据报 道 ,

 201

 1年霍尔果斯出入境人员已达43万余人次, 较 2010年同期的29万余人次, 净增近 14万人次, 同 比增长48. 3%, 年底达到 80万人次 , 是 2010年全 年出入境人员的1. 46倍。平均每天的出入境人 员都在2000人次以上, 最高峰达到5600多人次,

 l0个查验通道全部工作。随着出入境流动人口

 的增多, 给伊犁流动人口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和困难。

 二、 伊犁人口流动的原因分析 ( 一 ) 经济 因素 。流动人 口的流动性 与地区 经济发展程度具有较强 的相关性 。经济越发达 的地 区, 吸引人 口流动的范 围越广 。经济欠发达 的地 区主要 以吸引县 内、 市 内和省 内人 口流动 。

 2012年伊犁全州生产总值 1278. 4亿元, 同比增长 15%, 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30元 , 同 比增 长 15%, 农牧 民人 均 纯收入 9365元 , 净 增 1335 元。经济增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流向伊犁; 边境 ·4 8· 地区的开放也吸引了境外人员到边境地区经商、

 旅游 , 这对带动伊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地经济特别是东南 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 也有部分人口从伊犁、 新 疆流 向内地 。

 (二)政策因素。伊犁位于祖国的最西边, 长 期以来受户籍 制度 、 劳动用工制度 、 教育制度和 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人 口的自由流动, 往往受 到人为地限制 。但随着城市体制的改革 , 城市 门 户逐渐 开放 , 为农 牧 民离开农 区 、 牧 区、 进入城 镇, 为其他城市人进入伊犁创造了良好宽松的外 部条件。

 (三) 宗教因素。伊犁有47个民族成分, 其中 少数 民族 人 口248. 92 万人 , 占全 州总人 口的 56. 5%。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 仅伊宁县的信教 群众高达 24万人 。由于宗教 、 语 言、 民族 习惯等 因素, 伊犁的人 口流动大多在新疆疆内流动。只 有极少数的信教群众跨省流动 。据统计 , 2013年 上半年 , 本地流动人 口l 10592人 , 往内地流动人 口仅 19171人 。目前 , 因宗教境外流动人员也在 迅速增加, 为伊犁各部门的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 风险。

 ( 三 ) 特殊地理环境 因素。中亚处 于世界最 主要两大毒品产区“金三角” 、 “金月牙”和最有利 的毒 品销售市场俄罗斯 、 西欧 、 中国与亚太地区 之间 , 目前 已成为世界毒品贩运 的重要通道 , 阿 富汗生产海洛 因中近 65%经中亚走向国际市场 ,

 中亚五国已成为阿富汗这个当今世界最大毒品 产地 、 输 出地 的重要外运通道 、 国际主要毒品走 私中心, 仅塔吉克斯坦每年过境毒品价值总额就 超过该国GDP 的30%。而伊犁与中亚国家的特 殊地理位置, 使其正在成为阿富汗毒源地与东亚 地区毒品网络相通 的连接点 。目前 , “三股势力” 与境内外贩毒集团相互勾结 , 向周边地区特别是 新疆地区大量走私 、 贩运毒 品 , 从中获取巨额利 润 , 以筹集资金购买武器和支付其开展民族分 裂、 暴力恐怖等破坏活动, 毒品走私与恐怖分子 形成 了毒品 武器军火一恐怖主义一 更多毒品 更多恐怖主义的共生循环链, “ 以毒养恐、 以恐 保毒”的局面正在形成, 毒品生产和毒品走私猖 獗对伊犁社会稳定及经济的破坏 日益明显。而 这些人的流动性非常强 , 不仅危及伊犁各族群众

 No. I 20 14

 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宁, 也给管理带来了巨

 大挑战, 成为伊犁流动人口管理的新课题。

 三、 流动人口对伊犁社会稳定的影响 人 口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 , 对伊犁州经济社 会 的发展既有积极 , 也有消极影响。积极一面表 现在流动人 口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 , 促 进城乡交流、 民族的融合 , 缩短城乡差距等等。

 消极 的影响是在流动人 口中, 既有工人 、 农 民、 务 工经商、 下岗职工、 无业人员, 还存有一些计划外 生育、 “两劳释放”人员、 跨区传教、 私带满拉、 “三 股势力” 等违法犯罪逃匿人员 , 给城市管理和治 安管理带来负担, 令人担忧的是伊犁流动人口发 案率居高不下 , 成为违法犯罪率较高人群。据公 安机关统计 , 在 已发 生的刑事案件 中 , 流动人 口

 涉案 的约 占发案 总数 的 40%以上 ; 在 治安案件 中, 流动人 口涉案 的约 占发案 总数 的 60%以上。

 在一些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率已高达70%以上。在近几年破获的“ 三股势 力”暴力恐怖案件中, 有90%以上的团伙成员是 在户籍地以外抓获的。今年以来, 伊犁自行侦查 抓获流动人口参与“三股势力”案件 l 3件, 查处涉 及流动人口刑事案件488件352人, 刑事拘留272 人 ; 查处涉及流动人 口治安案件 836件 , 查获涉案 人员共计 1249人 , 行政拘 留 402人 。

 由此可见 ,

 如何有效控制流动人 口中违法犯罪案件 的发生 ,

 已成为当前伊犁乃至全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 作面对的突出问题 , 是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 内容。

 四、 当前伊犁流动人 口管理工作 中存在 的不 足 ( 一 ) 流动人 1 2 的服务管理配合不 当, 职能管 辖分散 , 管理工作 互相制肘 。流动人 口的管理可 以细化 到公安 、 组织 、 统 战、 民宗 、 教育 、 民政 、 劳 动、 工商 、 卫生 、 计生 、 社保等几十个政府部 门, 由 于彼此间职责分离 , 缺乏协调, 重复劳动多, 资源 浪费多, 未能做到资源共享,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 更多的停留在纸上, 造成大家都管但都没有管好 的局面, 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 二 ) 对流动人 口的保 障和 服务有 待 改善 。

 流动人 口享有现居住地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程度 不高 , 在居住条件 、 子女就学 、 就业 、 医疗等社会 保障服务及文化生活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存在一 定的差距 , 不能完全融人到现居住地社会生活 中。再加上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低的流动人 口缺 乏基本的法律意识 , 很容易造成各种纠纷及犯罪 案件的发生。

 ( 三)流动人 口督查管控还存在薄弱环节。

 表现在 日常的服务与管理中, 对部分场所 的流 动人 口情况、 信息掌握不清。像一些零星工地、

 流动摊贩 、 旅店宾馆 、 餐饮酒楼 、 洗浴 中心 、 网吧 等场所 , 流动人 口流动快、 管理难 , 出现业主不 配合 , 社区干部无法查 , 公安干警不细查 , 容易 成为流动人 口重点人员藏匿场所 , 存在安全隐 患。

 ( 四) 对流动人 口的服务管理、 法律 政策宣传 工作不到位。随着流动人 口的快速增长 , 伊犁 对流动人 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但 也有 些部 门和工 作 人员 以流动 人员 的流动 性 强 , 文化素质偏低 , 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 难 以

 管理等为借口, 疏于宣传工作 ; 或认为信息社会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 信息发达等 , 不必宣传 ;

 还有些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 、 不负责 , 不愿宣 传 , 使一些流动人员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各项法 律法规 、 政 策等 , 与社会脱节 , 更难于融 人居住 城市的生活。

 五 、 把住“ 流入 口” , 控住“ 落脚点” 为维 护伊 犁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为了逐步实现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 口同宣 传 、 同管理、 同服务 , 推动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 作再上新台阶, 伊犁州政府各部门需要以人为 本 , 重视和加强流动人 口服务和管理 , 调动一切 积极因素 , 逐渐形成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的 局 面 。

 ( 一 ) 完善各项机制 、 制度 , 提 升流动人 口管 理的整体工作合 力 各县市应按照《 流动人 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计 划》 , 建立健全流动人 口服务和管理机构, 逐步形 成党政领导、 综治牵头、 公安为主、 部门配合、 依托 社区、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

 的作用。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细化、 分解到相关成员单位中, 通过电话督促、 上报 材料、 召开协调会、 实地抽查等方式, 要求成员单位 对其管辖的流动人口的信息情况能够真实掌握, 保 ·49。

 证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落到实处。

 .

 ( 二) 坚持 以人为本 , 增强服务 力度 , 为流动 人 口提供优质服务 1. 做好流动人 口“法律援助咨询服务” 工作,

 营造 良好氛围。坚持集中宣传与人户宣传相结 合的宣传教育机制, 积极开展出租房屋和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通过多 种方式和渠道的宣传教育, 提高流动人员和出租 房屋户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意识。

 2. 做好居民新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 ,

 美化辖区环境。积极掌握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现 况 , 做好居住区各项卫生工作的组织和发动 。可 以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契机, 开展社区卫 生宣传 , 搞好社区卫生工作进展信息的收集、 汇 总和反馈。

 3. 做好流动人...

篇三: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发表时间:2010-1-10 16:17: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 6 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 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

 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 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

篇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同时,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户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动逐年增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化了劳动资源配置,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百姓关注的社会治安焦点,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热门问题。“ 政府牵头、公安为主” 的管理方针,使得公安机关在人口管理中一直充当“ 大哥大” 的角色,而实践中,流动人口带来的矛盾纠纷、违法犯罪等问题也使得人民警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流动人口管理之中,曾经由于收容遣送的存在,公安管理确实在治安防范和人口控制上面收到了很好效果,但这是以侵害流动人口权益为代价的。人口管理是治安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治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管好人口,才能管好治安” , 在人口管理工作中,重点和难点是流动人口( 暂、寄住人口) 的管理。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他们在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方便、进一步激发了城市发展活力、给城市经济以必要补充的同时,也给城市社会治安、公共设施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和许多问题。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流动正呈现出与计划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以往1日的流

 动人口管理观念、体制、模式和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新形势。能否寻找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的办法和措施,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关系到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上出现了大变革,对流动人口的约束明显降低,权益保护明显增强,因此出现了流动人口涌入高潮,社会治安矛盾凸现。公安管理面对执法环境的变化,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再次找到管理的抓手,缓解治安矛盾,使社会治安平稳运行,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带着这个问题,本文从对流动人口的认识、公安执法环境的变化、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着手,对公安基层派出所对流动人口登记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和经验,提出加强公安派出所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措施,以期有助于派出所更好地发挥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职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关键词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

 AB STRACTRecentl y, wi th economy and urbani zati on devel opmenti n Chi na at averyfastpace,i tcauses unbal ance between popul ati ons i n the ci ti es andrural areas.The i ncreasedmi grati onf rom raral areahel ps provi di ngl abours formajor i ndustri es andpromoti ngtheeconomy devel opment,al so it causes securi ty concernsi nci ti es,e.g。(burgl ari es,robbery etc.).Mi grantcri mi nal s are more and more seri ous.The mi grati on control hasbeenachal l engefor thegovernment.Themai npol i cyofmi grati oncontrol ,“ government gui danceandpol i ce i mpl ement” ,hasforced thepol i ce departmentto be the mai n actor and caused a l ot i npracti cal ,suchas sort outcompl ai nsandstop cri mi nal s.Asyl ums hel pa l ot for the pol i cebut i tagoni ststi l e humanri ght.Popul ati oncontrol i s the core of soci alsecuri ty and themosti mportantwork.“ Toprovi dea secure envi ronmenthas to control thepopul ati on wel l ",themost di ffi cul tj ob amongthepopul ati on managementi s themi grati oncontr01.Wi th the i ncreasement ofmi grati on,i tcausesmany pl obl ems.Mi grati on hel psa l ot forresi dents,further promotesurbandevel opment,and i s the necessary compl ement for urban economy.However, i t causesa l otprobl emsandpressureson soci alsecuri ty, fundementalfaci l i ti es.Besi des,underthi s new si tuati on,the mi grati on i n Chi na has shown manynew feutures,changes and trendscomparedwi thpl anni ng econemy ages.4

 The ol d mi grati on pol i ci es,systems,models and methods can not sui t forthe new mi garti on si tuati on.Whethercan fi nd out theri ght pol i ci esandmethods for themi grati on managementwi l l bevery i mportantfor themoderni zati on,urbani zati onand the devel opment of harmoni ous soci ety.Inthe 2 1或century, wi th thedevel opmentofdemocracyandl aw.abi di ng soci ety, the l aws,regul ati onsandpol i ci esformi grati oncontrol have been mademany si gni fi cant i mprovements,whi chi ncl udereduci ngthe restri cti ons on mi grati on and i ncreasi ngthei r benefi ts.As aresul t,these changes encouraged huge mi grati on comi ngi nto ci ti es andsoci alsecuri tybecome worse and worse.U nder such si tuati on,how tomake theappropri ate pol i cyofmi grati oncontrol tO al l evi ate the soci alconfl i cts,bui l dsecurecommuni tyandi mprovetheeconomydevel opment?Thi sarti cl e researches on the understandi ng of mi grati on,changesi npubl i c securi tymanagementand current state of the mi grati oncontr01.The author anal yses the shortageof the currentmi grati on controlpol i cy, proposesthe new methods accordi ng to the author’ S experi ence toi mprovethemi grati oncontrol and soci alsecuri tyforpubl i c securi tydepartment.KEY WORDS pol i ce stati on,mi grati on,management5

 目录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第⋯ 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8一、研究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二、研究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1l第二节我国流动人口研究综述⋯ ⋯ ⋯ ⋯ ⋯ ⋯ ⋯ ⋯ ⋯ ⋯ ⋯ ⋯ ⋯ ⋯ ⋯ ⋯ ⋯ ⋯ 12第一章动人口特点及社会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14第一节动人口的产生原因⋯⋯⋯⋯· 。⋯⋯⋯⋯⋯⋯⋯⋯⋯⋯⋯⋯⋯⋯⋯· · 14一、流动人口产生的客观原⋯ ⋯ ⋯ ⋯ ⋯ ⋯ ⋯ ⋯ ⋯ ⋯ ⋯ ⋯ ⋯ ⋯ ⋯ ⋯ ⋯ ⋯ 14二、流动人口产生的主观原因⋯ ⋯ ⋯ ⋯ ⋯ ⋯ ⋯ ⋯ ⋯ ⋯ ⋯ ⋯ ⋯ ⋯ ⋯ ⋯ ⋯ 16第二节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16一、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 ⋯ ⋯ ⋯ ⋯ ⋯ ⋯ ⋯ ⋯ ⋯ ⋯ ⋯ ⋯ ⋯ ⋯ ⋯ ⋯ 16二、流动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 ⋯ ⋯ ⋯ ⋯ ⋯ ⋯ ⋯ ⋯ ⋯ ⋯ ⋯ ⋯ ⋯ 16三、流动人口结构日趋复杂⋯ ⋯ ⋯ ⋯ ⋯ ⋯ ⋯ ⋯ ⋯ ⋯ ⋯ ⋯ ⋯ ⋯ ⋯ ⋯ ⋯ 17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 ⋯ ⋯ ⋯ ⋯ ⋯ ⋯ ⋯ ⋯ ⋯ ⋯ ⋯ ⋯ ⋯ 17五、流动人口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 ⋯ ⋯ ⋯ ⋯ ⋯ ⋯ ⋯ ⋯ ⋯ ⋯ ⋯ ⋯ ⋯ 18第三节动人口的社会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18一、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18二、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2l第二章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 ⋯ ⋯ ⋯ ⋯ ⋯ ⋯ ⋯ ⋯ ⋯ ⋯ ⋯ ⋯ 24第一节国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 ⋯ ⋯ ⋯ ⋯ ⋯ ⋯ ⋯ ⋯ ⋯ 24一、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不畅⋯ ⋯ ⋯ ⋯ ⋯ ⋯ ⋯ ⋯ ⋯ ⋯ ⋯ ⋯ ⋯ ⋯ ⋯ ⋯ ⋯ ⋯ 24二、流动人口户籍管理上的困境⋯ ⋯ ⋯ ⋯ ⋯ ⋯ ⋯ ⋯ ⋯ ⋯ ⋯ ⋯ ⋯ ⋯ ⋯ ⋯ 24三、流动人口管理成效不显著⋯ ⋯ ⋯ ⋯ ⋯ ⋯ ⋯ ⋯ ⋯ ⋯ ⋯ ⋯ ⋯ ⋯ ⋯ ⋯ ⋯ 25四、流动人口底数不清且情况不明⋯ ⋯ ⋯ ⋯ ⋯ ⋯ ⋯ ⋯ ⋯ ⋯ ⋯ ⋯ ⋯ ⋯ ⋯ 26

 五、责任区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26六、出租房屋管理不规范⋯ ⋯ ⋯ ⋯ ⋯ ⋯ ⋯ ⋯ ⋯ ⋯ ⋯ ⋯ ⋯ ⋯ ⋯ ⋯ ⋯ ⋯ ⋯ 27第二节我国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27一、公安机关独自承担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28二、流动人口底数难以查清⋯ ⋯ ⋯ ⋯ ⋯ ⋯ ⋯ ⋯ ⋯ ⋯ ⋯ ⋯ ⋯ ⋯ ⋯ ⋯ ⋯ ⋯ 29三、流动人口办证意识不强⋯ ⋯ ⋯ ⋯ ⋯ ⋯ ⋯ ⋯ ⋯ ⋯ ⋯ ⋯ ⋯ ⋯ ⋯ ⋯ ⋯ ⋯ 29四、派出所警力不足⋯ ⋯ ⋯ ⋯ ⋯ ⋯ ⋯ ⋯ ⋯ ⋯ ⋯ ⋯ ⋯ ⋯ ⋯ ⋯ ⋯ ⋯ ⋯ ⋯ ⋯ 30五、部分民警责任意识不强⋯ ⋯ ⋯ ⋯ ⋯ ⋯ ⋯ ⋯ ⋯ ⋯ ⋯ ⋯ ⋯ ⋯ ⋯ ⋯ ⋯ ⋯ 30第三节以春光小区派出所为例谈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 ⋯ ⋯ ⋯ ⋯ 3l~、春光小区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与举措⋯ ⋯ ⋯ ⋯ ⋯ ⋯ ⋯ ⋯ ⋯ 3l二、春光小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32第三章我国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的改革思路与对策⋯⋯⋯⋯⋯⋯⋯⋯⋯⋯⋯34第一节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34第二节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 ⋯ ⋯ ⋯ ⋯ ⋯ ⋯ ⋯ ⋯ ⋯ ⋯ ⋯ ⋯ ⋯ ⋯ ⋯ ⋯ 35一、加强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派出所职能⋯ ⋯ ⋯ ⋯ ⋯ ⋯ ⋯ ⋯ 35二、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推行规范化管理⋯ ⋯ ⋯ ⋯ ⋯ ⋯ ⋯ ⋯ ⋯ ⋯ ⋯ 36三、充实责任区警力,强化派出所基础工作⋯⋯⋯⋯⋯⋯⋯⋯⋯⋯⋯38四、提高民警业务素质,规范专职协管队伍⋯⋯⋯⋯⋯⋯⋯⋯⋯⋯⋯39五、完善奖惩机制,调动民警积极性⋯ ⋯ ⋯ ⋯ ⋯ ⋯ ⋯ ⋯ ⋯ ⋯ ⋯ ⋯ ⋯ ⋯ 39六、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 ⋯ ⋯ ⋯ ⋯ ⋯ ⋯ ⋯ ⋯ ⋯ 40七、加强法律宣传,注重教育引导⋯ ⋯ ⋯ ⋯ ⋯ ⋯ ⋯ ⋯ ⋯ ⋯ ⋯ ⋯ ⋯ ⋯ ⋯ 4l八、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 ⋯ ⋯ ⋯ ⋯ ⋯ ⋯ ⋯ ⋯ ⋯ ⋯ ⋯ 42结 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参考文献⋯⋯⋯⋯⋯...⋯⋯⋯⋯⋯⋯⋯⋯⋯⋯⋯⋯⋯⋯⋯⋯⋯⋯⋯⋯⋯⋯⋯45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477

 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流动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也必然带来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可以说,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呈现迅猛增长态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形成了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与此同时,原有户籍制度的“ 社会屏蔽” 功能逐步弱化,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的“ 推力"和城市的“ 拉力” 作用下发生了由农村到城市的快速流动,尤其是沿海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许多城市的流动人口甚至超过了户籍人口①。一个活跃而复杂的流动人口群体,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己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种重要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他们成为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流动人口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他们在给城市居民带来极大方便、进一步激发了城市发展活力、给城市经济以必要补充的同时,也给城市社会治安、公共设施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和许多问题,我们也要看到,在新形势下,我国人口流动正呈现出与计划经济时代截然不同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以往旧的流动人口管理观念、体制、模式和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新形势。能否寻找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管理的办法和措施,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关系到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①陆杰华.《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理论视野》.2007年第9期.

 流动人13对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政府对流动人口的关注,也反映了流动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可以说如何管理好流动人口不仅是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重点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形成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的行...

篇五: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于 农 村 流 动 人口管 理 问 题 的 反 思杜 守 东改革开攻以来,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 动,正 以其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日益膨胀。据有关资料显 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约为,万,其中,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他们当中又有,万属 于跨 省流 动。随 着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化,估计还会 有 更 多 的农民告别 乡野,汇入 流动人口的洪 流。这支规模庞 大 的流动 人口群体,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由于其 自身的 自发性和盲目性,也产生了许多 负 面效 应 和消极影响。因此,加 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 管 理是极为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发 展和稳 定的大 局。然 而,农村流 动 人口作为改 革 大 潮中出 现的一种新事物,由于产 生的 时间尚短,人们对它 的认识 还比较肤浅,所以在管理措施上,难免会出现偏 颇,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仅就目前我 国农村人 口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 的措施,提出一 些思考。一、当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管理 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社会主 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在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必 然性和进步性认识不足,管理措施限制过严。年代初期,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党的文件中已有允许和鼓励农村生产一一经营能手跨区域务工经商的内容,应 当说这时党和政府对农民流动的积极作用是有所考虑 和认识的,但是对这种流动会随 着经济的发展转化为数千万 人参加的社会性潮流 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负面效应,却是始料不及的。面对大规模 的人口流动所造 成的 压 力,最早从制度化管理方面做出认真探索的是流入地的地方政府。它 们 一是清理遣返 二是建立外来农村 劳动力“务工证”制度 三是出台了一套严格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规章制度 四是与流出地政府建立某种形 式的协作关系,以控制外来劳动力的进入方 式和进入规模。对于流 出地政府来说,它 们对农民 外出就 业,起初也缺 乏关注和认识。但是,当看到越来越 多的农民异地就业产生 了 巨大的经济效 益甚至成为该地 区经济发展的重要 生 长点时,态度 大变,由不予理会转而号召鼓励本地农民外出就业。据调查,在农民流动就业的管理问题上,流 出地政 府的意见与流 入地政府截然不同。它们不赞成流 入地政府规定的外地劳动力就业要经过层 层批准 并办理种种证件的做法,认 为这样做增 加 了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也加 重 了流 动人口的经济负担 也不赞成 流入地政府对于外地劳动 力就业在行业、工种等方面做出的种种限制 要求流入地政府保护好外来农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 要有合理的工资水平、较好的劳动条件、平等的社会地位等。总 之,它们对于 流入地政 府做出的种种限制农民外出就业 的努力缺乏热情。

 年代末,特别是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引 发了一些影响全局的大问题,如社会治安恶化问题,铁路运输超负荷运营问题等。这些问题逐渐引起 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年起,在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全 国性 的规定和措施,这标志着 由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开始向中央政府总体管理的过渡。但是,这 些规定和措施大多是以维护社 会秩序、消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所以在人口流动上限制过多,措施也显得过于严厉。如年月,国家劳动部公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这是 由中央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第一次颁布的关 于农村劳动力流动 就业 的管理办法。这个规定虽然 初步解决了不 同地区在农 民流动管理方面 的配 合协 调 问题,然而该规定的主 要意 图却是 要尽量控制住就业目标不清晰的农民盲 目外出。又如,年月在厦门召开的全 国流动人口管理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就地消化和 吸 纳 绝 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此前提下,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一 部分农村 剩余劳动 力有秩序地进入城市工作 和 生活,并把“清理盲流”的工作作为这次会议提出的必 须重 点做好的五项工 作之 一。另据 信息日报年月日报道,最近国家对 农村劳动力 入城作出新规定,今后 凡到外地寻找职业的民工,应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并得 到接受地颁发的许可证。应该说,这些规定和措施 限制都是相当严 格的。按照市场经 济 的要 求,劳动 者 对 自己的劳动力拥有 自主权,劳 动者外 出择业,则是 实现自己这种合法权利的具体表现。改革使农民在获得 了农业经营 自主权和农外就业权的同时,也获得了 自由流动择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那些 目标不清晰的农民的外出择业强加限制,否 则就是“盲流”,必须重点“清理”,这实际上有违市 场经济的规 则和要求,使市场 经济体制发育在最具活 力的要素领域失去微观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正 是通过这种自发流动已经解决了千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果不是这样,而 是坐等政府有关部 门来“组织”农民流动,或经流 出地和流 入地政府批准、许可后 才 能流动,那么现在农村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行政干预过多,人口流动难以 规 则运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虽然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劳动力推 向市场,由国家调节市场,市场 引导劳动 力 流动。但在实践中,并未明确地将市场引导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 而加 以强调,结果 以“有 序 流 动”为 名的过多的行政干 预难 以 消除。其实,我们并不 一般地反 对行政干预,而是反对 那些 过 多的行政干预,甚 至完 全 的 行政替代。必要的行政干 预并不破坏 以市场 为基本协调机制的运作系统和运行 效率,而 且可以补 充市场调节的不 足。我国现行的行政手 段基本上还是属 于传统体制下的行政替代而非必要 的 行政干 预,即政府的行政手段 不仅推动着 整 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而 且还 将 由流动人口本人作出的微观决策全 部包办 下来,让流 动 人口完 全按照上级的行政命令行事。这样做,势必 导致人口流动难以按照 市场机制的作用规则运行。况且,行政干预 过多,也难免会 因调查研究 不 足 而导致决策上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往往 因此而受到 不公正的待遇,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战自败。例如年月,国务院 召开 电话 会议,研究 部 署疏导 缓解春 节期间的“民工潮”工作。会议主要提出三条要求 一是要求的 民工春节期间不 回家,留在就业地区过年 二是要求所有的用 人单位在春节后一 个月不准招工 三是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要实行流动就业证 卡 制度。显然,这些 行政 干预对农民是不够公平 的。一一

 按说,民工春节期间是否 回家过年或过年后是否 马上外出就业 应 由民工视其 工 作 需 要和个 人家庭情 况 自行决定,国家不 应 强行干预,况且,春节期间铁路运输压力沉重也不单纯是 由外出 民工造成的。这样做,不仅与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合,而 且也违 背 了民工的意愿,引起他们的反感。从 当时执行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 理 想。流动农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 人口群体,他们没 有 统 一的组织形 式,没有统一 的就业地区和 就 业单位,甚至 没有受雇 于任何用人单位和 个 人,而是 自营就业。在这种情况 下,要 想 对 他们卖行统一的、直接的控制管理是很难奏效的。缺乏战略眼光和 长 远打算,管理措施治标 多、治本少,临 时性强、长 期性差。亿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 动,作为 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中涌 现 出的 一场社 会 劳动 力结构性大变动,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而 且也具有历史长久性。如 果不能从战略高度 和长远目标出发思考问题,来构 建流 动 人口管理的思路、框架和措施,那 么要想对流 动 人口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不可能 的。事实 上,目前从下 到上对流 动人口管理的长期性和 必要性都存在着认识不 足的 问题。面对,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直到 现在,仍 然没有 一个 全 国性的专门机构 来对 他们 的运动 规律进行高瞻远瞩的研究,更 没有制 定出一套适合于市场经济要求的灵 活有效的体制性管理措施。多数叭出省出于 自身利益的考虑,甚至尚未对 人口流 出实行认真负责的管理 有关流 入省、市迫于外来人口的压 力,大 多也只制定 了一些临时性管理措施,设 立 了一 些 临 时性管理机 构。这就客观上 造成 了在 流动 人口管理 问题上的短视和 被动。对 外来 流动 人口的管理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 医脚”,临时采取措施,突击进行整治。这样做在特定时期,特别是在农民流动的急剧扩张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又 比较尖锐 的时期,也许是 必 要的和可行的,但这毕竟不 是长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我 们 前面谈到的为缓解春 节“民工潮”而制定的措施,就属 于这一类治标不 治本的临时性管理措施。目前正 在全 国推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流动就业证制度,实 际也属 于这一类措施。其实,用就业证制 度管理流 动人口就业,作用非常有限,与流 动 人口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极 不适应。一是大量外出人口是在非 正 规 用 人单位就业,甚 至是 自营就业,这部分人 员根本无法办证 二是那些正规部门的用人单位,如国有企 事业单位,则往往 采用“多 用工少办证”的办法,逃避收费管理 三是流动农民本身,抵触情 绪大,因为一些政府部门借机高收费,农民不堪重负,大都能躲就躲,能 拖 就 拖。据劳动部信 息中 心年初的估算,全 国流 动 就业农民 中办理了“外 出务工证”者不 足。政策 法规 不 健 全,有些规章制 度 彼此交又、相互矛 盾,给流动人口制度化、规范 化管理造成困难。全 国至今尚无一 部关于流 动人口管理的综合性法规,一些地方虽然根据各 自的情况制定 了 一些 地方性规章制度,但存在 的 问题 不 少。主要是政出 多 门、关系 不顺、没有形成合力 重收费、轻管理,四 面八方向农 民 伸手。一个农民外出就业,从原 地 要办“外出务工证”,在就业地要办“务工证”,还要有计划生育部门的“节育证”、“未婚证”,公安部门的“暂住证”,证证收费。一个“外出务工证”可高达元,一个计划 生育证明可以收到元。另外,还要 交 纳 五 花八 门的其他费用,如城 市 对外来 流 动 人口收 取 的城市建设费、市容环境费、治安管理费、计划 生育服务费、卫生 防疫费、市 场建设 管理 费、用工管理费等不 下余种。许多 部 门的管理动 力就在于收费,这不仅无 助 于帮助农民克服流动的盲 目性,减少就业风险,而且加大 了他们流动的成本,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流动。二、完善我国农村 流动 人口管理 的若干

 建议鉴于农 村流动人 口管 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迫切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提高认识水平,破除陈旧 观 念。这是管理好农村流动 人口问题的前提。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和历 史进步性,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规定性,从根本 上转变对流动人口自由择业的歧视态度和不公正看法。不得侵犯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不 能 一提 流 动 人口,就把他们同“盲 流”或流窜犯罪 联 系起来,随意清理 和遣返。其实,流 动 人口也 不 愿 意盲 目流 动,而 愿 意按照 社会需 要有 序流 动。流动人口中出现盲目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管理工作还 没有做好,不 应埋怨 流 动 人口本身。流动人口中,流窜犯罪 分子毕竟是极 少数,他们本质上是坏人,即使 不流窜照 样也 会犯罪况 且,流 动 人口本身往 往 也是 流窜犯 罪分子袭击的 目标,也是受 害 者。对 于 已 经 取 得 就业岗位的流 动 人口,不能肆意 延长 劳动时 间、提高劳动强 度、克扣 工资、甚至 对其打骂 或进行人身侮辱等。其次,要 克 服城市自我 保 护意识,从市场经济发 展 的战略 高 度,给农村剩余劳 动力 的流 动以 应有 的地 位。大胆革 除城市发展中的自我 封 闭、自我保护的有关政策和规 定 开放城市 劳动 力市场,容 许农村 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待业人口按照平等、公 正的原则开 展竞争,自由择业。第三,改革城 乡户籍制度,打破户口身份上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实现人口迁徙的 自由。加快建立 和 培育劳 动 力市场,引 导 劳动力合理流动。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看,人口流动的盲目性,主要是 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滞后、劳动 力供求双 方缺 乏 沟通造成的。为了减少 人口流动 的盲 目性,提高 自觉性,必 须加快建立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为此,第一 步,应在交通便利和农村剩余劳动 力大量流 入的城市地 区建立区域性劳 动 力供求交 易中心,为 流动人口和用 人单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 双向选择的场所 第二 步,在各区域劳动 力市场发育 的基础上,最终建立起覆盖全国 的劳 动 力 市 场 体系。为充分发挥 劳动力市场 的调 节功 能,必须加 强市场 中介组织建设,如信息机构、咨询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职工培训 机构 的建设,开展信息、咨 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 系列化就业服务,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盲 目流 动所带来的风险。加强 国家宏 观调整,减少微观 干 预。社会主 义国家作为全 民利益的代表,对人口流 动中所存 在 的 问题进行 指 导和调节,是 它的神 圣职责。国家对 人口流 动的调控方 式有微观 和宏观 之分。所 谓微观调控,就是...

篇六: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建议图新巴依尔(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郊区乡人口信息服务站  834600 )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日益增多,虽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给社会服务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对社会稳定也带来压力,因此,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对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口;流动性;机制缺乏;管理方法1 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1.1 流动人口管理基层基础薄弱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基层计生宣传员、警务人员工作任务繁重,造成流动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1.2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缺乏第一,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计生宣传员辅助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二,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教育、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等部门,缺乏协调配合,造成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综合管理效果不好。1.3 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护缺位虽然各地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改革,但成效不明显。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及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率低,救济、子女入学等缺乏有效保障,制约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与融合,影响政府公信力。1.4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不平衡当前很多个体旅馆、私人出租房,建筑工地成为大多数流动人口的栖身之地。并且由于私人房东和个体老板仅是重视个人经济利益,促使这些场所成为了不良流动人口的栖身地。而这种现象的存在为社会治安与人口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1.5 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当前针对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各个地区在治安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较为合理的管理方法,并且针对人口管理方面的宣传力度较小。并且很多治安人员都对《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人口管理内容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安管理部门、流动人口,以及人民群众对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配合。2 对策与建议2.1 统一思想认识第一,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工作视野,在思想认识上把管理流动人口作为民警和计生宣传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扎实的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第二,明确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三,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依法保护、服务至上,实现流动人口工作由控制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由突击性地清理整治向日常化有序管理转变,真正实现人口流动由不稳定向相对稳定的转变。2.2 强化重点管理第一步,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实行“谁接纳,谁负责;谁容留,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与出租房业主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规定承租人员变动情况的报告时限,以便于派出所和计生宣传员及时将辖区内的出租房屋、暂住人口录入基础信息系统,进行规范管理;第二步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辖区建工矿、大小型企业、商铺的检查,通过用工信息、租赁信息、就业信息等第一时间掌握流动人口动态,提高流动人口登记率、在控率。2.3 强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依托公安机关人口管理系统,构建流动人口信息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统一服务、统一传递的信息交换平台,涵盖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出租房屋登记管理和重点人员管控等内容,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及时掌握发现外来流动人口动态,建立信息检测体系,动态监测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状况、工作状况、子女受教育状况、生活质量状况,实现流动人口平台信息共享。2.4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不断完善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就读、医疗卫生、职称评定等服务措施及实施细则,完善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将接收外来人员随行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调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增加外来人员公共租赁房供应。2.5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手机微信群、 qq 群,将辖区房屋出租户主、企业、商铺等单位负责人拉入微信群、 qq 群,利用网络群的方便快捷及时加强与协警和计生宣传员联系。在获取流动人员信息后及时上门登记核实,对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实行“实名、实情、实数、实时”登记,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2.6 完善关于人口流动方面的登记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登记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也能为更好的管理流动人口奠定基础。因此,各个地区相关部门在管理流动人口的过程中,应合理的完善关于流动人员的登记制度。并开设流动人员信息的采集工作,并合理的划分管理范围,明确责任机制,根据管理部门的所在区域合理的进行划分,促使在不同区域的管理人员可以对自己所属的区域流动人口及时的将信息采集工作做好,并能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所采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内容主要包含,人口的姓名、当前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户籍所在地等信息,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统计与核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而为后期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并且应确保三个方面的准确及时性,第一,及时发现流动人口、及时对流动人员进行登记,对采集到的流动人口进行进行全面的核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第二,及时录入流动人口的信息,在管理流动人口的过程中,及时对流动人口变化的情况实时更新。第三,及时注销,在流动人口迁移到其他地区或是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时,应在保留一段时间后,及时将其信息消除,进而提升对流动人员管理的准确性。2.7 创新服务的维权机制为更好的管理流动人口,应创建对流动人口的维权机制,提升改革户籍制度的步伐,并做好户籍的清理工作,重点解决应注销还未注销的人口、人口分离、户口待定等相关问题,放宽户口迁移政策,逐渐实现对人口局面的迁移工作。第二,提升维权服务质量,切实做到从经济上、政策上、法律上保障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平等性。严格对侵害人口的利益性问题进行查处,进而更好的保障流动人口的人身与生命财产的安全性。中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朱凤丽(山东省宁阳县中医院  271400 )   【摘要】

   本篇文章通过简单地介绍我国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   【关键词】

   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问题引言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中医临床药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学科,随着当今国民对身体状况的愈发重视和中药的突出作用而越加受到关注,但是我国普遍存在的中药用药不良反应也让我国中药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缓慢更是严重降低了安全用药的概率。因此,解决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医院的发展。1 我国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现状1.1 药师和临床之间存在沟通不畅随着患病人群的增加,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着重医轻药的现状,这种情况在中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药师和医生之间的各自为战,对我们的患者看病取药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当中医师诊断完疾病安排处方之后,与病人之间的交流也就到此为止了,而中药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担任着按照药方抓药和发药的作用,并没有为患者提供相关的服务,只需要保证自己是按照药方抓药,并不承担着治疗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师的药物经验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中医师即使掌握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没有中药师的辅助下,很容易在缺乏相关药物经验的基础上导致药剂调配产生失误,甚至可能造成病人的病情加重 [ 1 ] 。1.2 中药师整体的业务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中药师一般是从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只是掌握着中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没有丰富的临床知识经验,因此往往只是起到微弱的辅助作用,在中药师普遍学历低和知识面窄的情况下,因为无法满足医院和患者的需求,往往替换率非常高。1.3 医院的相关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很多的医院领导而言,对中药师的看法只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念,认为药师只是负责抓药,而临床药学也就只是一般的药剂工作。这种错误的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更新而更新,因此导致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打击了药学专业的学生和药师工作者。1.4 药学教育与实际应用缺乏有限衔接在我国的药学专业课堂中,往往只注重中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开设相关的重要临床药学课程,因此毕业出来的学生并没有临床药学的实际经验,只是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是难以适应药学的工作要求,从而阻碍了人才的有效输出。因此,开设相关的临床药学课程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1.5 卫生行政监督不到位早在 2002 年,我国卫生部和中药管理局就已经下发了相关的管理规定,明确医9 8 3* 医   院   管   理 * 2019 年 7 月中   第 20 期万方数据

篇七: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化河西新城建设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和对策 自去年 10 月份区划以来, 为了实现看古城南京到老城, 看现代化南京到河西的目标,河西新城建设全面加快, 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增多, 将对建设、繁荣新城经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给社会治安、 城市管理、 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效应, 成为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区活动中较为重要的课题。

 为此, 我们用了 2 个月的时间, 对区划前后流动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并结合实际, 就建设现代化标志区进程中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管理谈些认识和对策。

 一、 区划后我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随着河西新城建设全面启动, 流动人口大量涌入, 我区成为相当典型的流动人口聚集地。

 原鼓楼区江东地区、 雨花台区沙洲、 双闸地区流动人口聚集地划入我区后, 流动人口成倍增加。

 基本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总量规模看,具有增幅性。

 区划前, 我区流动人口保持在 3 万人左右, 区划后达近 7 万人, 随着奥体中心和一些标志性建筑全面开工, 流动人口还会增加。

 仅奥体中心施工队就有个,多建筑工人。

 从从事职业看, 具有广泛性。

 除了雨润等产业化集中用工外, 大多数从事建筑、 收旧、 贩卖、 种菜、 加工、 餐饮、 服务、 拾荒、 游医等城里人不愿干的苦、累、 脏、 险等行业。

 从流动来源地看, 具有地域性。

 我区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省内苏北地区, 省外的河南、 安徽、 浙江、 江西等地区, 其中河南籍占 30, 安徽籍占 30, 苏北地区占 20, 其他地区占 20。

 从滞留时间看, 具有不确定性。

 外来人口居住周期不确定, 居住时间一年以下的占 50 以上, 居住一年以上至二年的占 20 左右, 居住二年以上的占 25 左右。

 从暂住地看, 具有边远性。

 流动人口大多居住在环境比较差、 卫生设施缺乏的城郊结合部地区, 大多居住在工地工棚、 和民房。

 这样, 就引发私房出租户的大量增加, 如滨江地区原来只有 400 多出租户, 现在猛增到 20xx 多户, 从年龄层次看, 具有壮年性。

 在流动人口中,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占 9 左右, 18 岁以上至 50 岁的劳动适龄人员占绝对优势, 为 80 以上。

 从文化结构看, 具有不适应性。

 流动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90 以上,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的比例不到 10。

 由于文化程度低, 带来求职难, 只能从事体力型职业。

 二、 流动人口的作用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流动人口, 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客观的、 全面的态度, 看到其积极作用:

 一是他们是城市建设、生产劳动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许多重点工程, 特别是当前建设河西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缓解了城市中一些苦、 累、 脏、 险工种劳动力缺乏的矛盾; 二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流动人口大多都是从事第三产业, 有力地强化了城市供应,弥补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社会服务行业网点的不足, 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要; 三是带来了项目引进、 资金流入和人才的吸纳。

 现在许多企业都是外地来我区落户, 投资经营, 从而为我区的经济注入活力; 四是沟通城乡 和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

 扩大了消费市场, 促进经济繁荣, 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 从根本上说, 流动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开发, 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充分肯定流动人口积极作用的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 流动人口大量涌入, 也给我区城

 市管理、 社会治安带来了诸多新问题:

 1、 加大了城市设施的压力。

 区划后我区处在建设发展中, 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还有待于完善, 仅仅能够维持常住人口正常需求, 7 万流动人口聚集到我区, 他们即是生产者, 也是消费者, 在生活服务、 供电、 供水、 交通运输、 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都带来很大压力, 有些方面处在超负荷运转。

 2、 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隐患。

 流动人口来自各地, 成分复杂, 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低下, 法制观念淡薄, 流窜犯罪分子也夹杂其中, 伺机作案, 是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

 一是犯罪率居高不下。

 我区今年 1? 2 月共发刑事案件 226 起, 同比下降 30. 7, 但流动人口作案比重加大, 占整个刑事案件 57. 3; 二是侵财型犯罪突出。

 遇上机会就下手, 顺手牵羊、 撬门扭锁, 捞得着就捞, 捞不着就跑, 不择手段, 不计后果, 侵财性案件占流动人口作案达 90 左右。

 去年 12 月 22 日凌晨, 江东村积余二队一门面房发生抢劫案, 4 名外来犯罪分子, 持械撬门入室, 打伤事主一家 3 口, 抢劫人民币 76000 元; 三是犯罪的恶性程度加剧。

 杀人、 抢劫、 强奸、 流氓伤害案件等暴力性案件绝大多数是流动人口作案, 今年破获的 3 起杀人案件, 都是流动人口所为, 手段凶狠残忍。

 如 2 月 15 日积善村发生一女青年被杀案, 被杀女青年及杀人凶手都是外来人口。

 四是结伙犯罪现象突出。

 流动人口过去多以单个犯罪形式出现, 随着人数增多, 加上他们家乡 和宗族观念很强, 常以亲友、 同乡 、 同业为纽带结成帮伙, 更多地进行有组织犯罪, 对社会危害极大。

 去年 12 月份, 我区破获发生在东林村穿电信制服, 化装成电工专业人员, 携带专用工具结伙偷盗电缆案件, 此案带破电信电缆被盗割案件 10 余起, 抓获 16 名犯罪嫌疑人都是湖北籍人。

 3、 登记办证难度加大。

 由于职业不稳定, 进出流动性大, 居住高度分散, 给登记办证工作带来难度。

 流动人口受居住条件和从业条件的限制, 他们居住处和职业经常发生变化, 很不稳定, 加之施工单位人员进出频繁, 人头难以掌握准确, 因登记困难带来办证困难, 造成管理上存在失控现象。

 如河北三队原来掌握流动人口只有 1000 多人, 进行“滚动式” 整治管理后, 流动人口达到 4000 多人, 翻了 4倍。

 4、 聚居地藏污纳垢现象突出。

 房屋出租混乱无序, 许多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居民、村民为谋取私利, 乱搭乱建简易出租房, 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出现“三难” :

 掌握控制难、 调查了解难、 登记办证难。

 不仅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 环境卫生很差, 成为城市脏乱差的死角, 而且没有约束房主履行管理义务的有效措施, 许多私房成了不法分子落脚、 结伙的场所, 成了卖淫嫖娼、 赌博涉毒、 无证经营、 占道经营、 制假贩黄、非法游医的窝点。

 如 2 月份, 滨江派出所接到积余村 96 号承租人, 举报居住在该处的20 岁女青年偷盗其 20xx 元及手机, 破案时还查出她自去年 10 月以来, 多次在暂住地进行卖淫的违法事实。

 5、 监督约束力严重失控。

 流动人口居住集中地区成了无党团组织, 无行政管理的“自由王国” , 坏人影响好人, 好人变成了坏人。

 人不在一个组织中生活, 任其所为, 必然释放出极大的负效应, 正气被压制, 邪气逐渐上升。

 6、 给计划生育带来很大难度。

 流动人口青壮年居多, 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占流动人口妇女总数 80 以上, 许多没有流出地的生育状况证明, 加之流动性大、 居住分散, 对其生育状况很难如实掌握, 超生、 逃生现象屡有发生。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四个难到位” :

 首先, 认识难到位。

 许多部门和单位对流动人口工作的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 没有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和促进精神文明的大局来认识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性。

 不能适时调整管理措施, 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教育活动, 被动应付, 满足于现状。

 其次, 协调难到位。

 对流动人口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 往往涉及公安、 市容、 工商、 文化、 计生、 房产、 卫生等许多部门, 但在有的地方对流动人口是重收费轻管理, 甚至是只收费不管理, 各职能部门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 综合执法的工作合力。

 一些非法游医、 制售假文凭、劣质食品加工点等虽经多次取缔, 仍然屡禁不绝。

 第三, 教育难到位。

 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僻远贫困的农村地区, 文化水平较低, 又没经过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 在城里求生谋职的难度大、 困难多, 而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的法规教育、 文化补习、 技能培训等比较缺乏, 不能使流动人口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第四,服务难到位。

 流动人口属社会的弱势群体, 从事的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 脏、 累活,工作环境较差, 工资待遇较低, 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稍有不慎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甚至引发刑事案件。

 而根据民工的生存状态开展心理疏导, 提供政策法规咨询、法律援助、 劳务中介与技能培训、 房屋租赁、 婚育、 入托入学等方面, 空白点较多,不能适应外来人口日益增多的趋势, 政府部门应当肩负的保护、 服务弱势群体的工作职责未能真正履行。

 三、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及措施人口流动即是一个古老的课题, 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新课题; 即是一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共性的问题, 又是我区在建设南京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标志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必须要避其短扬其长, 发挥积极因素, 克服负面效应。

 近年来, 区委、 区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从更新思想观念, 转变指导思想, 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不断探索管理工作新路子,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平等相待的意识。

 要正确、 全面地认识流动人口这一社会现象, 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 忽视其积极的一面, 只看到管理的难度, 忽视我们思想和工作的问题。

 因此, 要充分认识到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凭劳动挣钱致富或投资创业是主流, 更多的为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流动人口管理中, 需要防止放任自流, 又要克服因噎废食。

 要在态度和感情上转变, 变“反感” 为理解, 从对待“外来户” 当成“自家人” , 象对待常住人口一样来对待流动人口, 激发他们为“第二故乡 ” 作贡献的热情。

 2、 不断加强机制建设, 健全完善管理网络。

 流动人口现象不仅不会消失, 而且可能日益突出, 必须正视现实, 建立起一套由上至下的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纳入各级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目前, 我区建立了区、 街、 社(村)

 三级立体的、 多层次的管理网络。

 区、 街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由综治办、 公安、 劳动、 市容、房产、 计生、 建设等 7 个有关部门人员组成, 并协调到位, 实行长期联合办公, 街道流管办保持专职人员 3 人以上, 社区, 行政村建立了管理站, 并层层签定了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 按 1:

 300 的比例建立了协管员队伍。

 在区统一要求和协调下, 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 加强管理工作, 努力做到了工作有计划、 协调有力度、 管理有人抓、 结果有讲评, 避免重收费、 轻管理, 各自为战、 缺乏协调的现象, 凡是涉及到的部门都要做到全力配合, 密切协同。

 同时, 本着“谁聘用谁负责, 谁带队谁负责, 谁留宿谁负责, 谁受益谁负责” 的原则, 坚持抓房东、 房东抓, 抓工头、 工头抓, 系统抓、 抓系统, 使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 真正形成政府带动、 各方参与、 多块结合、齐抓共管, 层层有人抓, 级级有人管的组织网络。

 3、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长效管

 理措施。

 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 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计划做保证, 才能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常化、 制度化和规范化。

 因此, 我区先后制定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流动人口依法管理教育实施意见》、《流动人口管理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 编印了《流动人口管理公示手册》、《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选编》以及办公室、 流管站、 协管员等各项规章制度, 突出抓好私房出租户、 用工单位的登记办证制度落实, 。

 每年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流程, 做到年有计划, 月有重点, 保持了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 连续性、 有效性。

 4、 不断拓展保障渠道, 保持管理机制正常运作。

 在取消流动人口管理性收费的情况下, 为了保持管理工作不受影响, 保持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的生存和发展, 根据中央、 省、 市有关文件精神, 经过区委书记办公会、 区长办公会政府反复研究, 决定由区市容局作出贡献, 流动人口城镇垃圾处理费委托区流管办组织协管员收取, 统一使用省监制的城镇垃圾处理费的票据, 实行收支两条线, 费用用于管理、 宣传、 教育、 服务和协管员的工资, 并形成会议纪要, 下发全区, 保持了流动人口管理力度不减, 队伍不散, 使我区流动人口管理走在全省先进行列。

 5、 不断简化管理环节, 提高优化服务质量。

 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与服务的往往相互脱节, 管理部门的手续比较烦琐, 不能达到及时登记办证和管理, 流动人口要把各种证件办齐, 需要跑上跑下, 因此, 大多就不向有关部门登记办证, 处于自流状态。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单位的登记办证阶段, 而要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 还应当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思想, 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为此, 我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 流动人口管理站, 简化手续, 统一管理, 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 集中办理, 提高了工作效果。

 流管站还提供住房租凭信息、 就业务工信息、 法律咨询、 卫生保健, 子女就学等十项服务, 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

 同时, 注重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 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 电、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建立医疗服务中心、 法制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改善了流动人口生活和经营环境, 不仅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 也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6、 不断改进管理办法...

篇八: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公安简报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刘菊生

 流动人口 是指临时离开户 籍所在地, 跨越一定行政辖区, 前往他地的人口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口 大流动是一种必然社会规律。

 流动人口在城市承担大量急难险重工作, 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 也必然给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管理带来更大压力和挑战。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公安工作中最基础的业务。

 公安机关如何顺应形势发展需要, 紧抓“三基” 工程建设的契机, 建设以动制动的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新机制,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武汉流动人口 现状和服务管理工作实际, 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 我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征

  武汉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 随着“两型社会” 综改区建设的获批, 新型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经济大发展、 改革大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流动人口 大量涌入, 日 益成为国家中部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人口 集散地, 已形成数量高达百万的重要群体。

 呈现以下特点:( 一)

 总量规模上扩大化。

 80 年代末,

 我市登记流动人口 25 万人, 90 年代末仅 34 万人。

 近五年来, 呈现大幅增长态势, 年均增长率达 40% , 年均递增 1 5.6 万人, 由 2002年的 39 万猛增到 2007 年的 11 7.3 万, 流动人口 与户 籍人口 数量之比是 1:

 7, 事实已成为本市实有人口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就业选择上多 样化。

 流动人口 进城之初从事脏、 苦、 累、 险等技术含量低、体力劳动重的行业和工种, 但随着就业环境不断改善, 流动人口分布行业和领域日益广泛, 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 中, 务工的 10071 57人, 占 85.89%;经商的 84428 人, 占 7.2%。

 ( 三)

 区域分布上集群化。

 随着城市改造进程加快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明确, 中心城区成为流动人口 主要聚集区。

 在汉流动人口 中, 聚集在中心城区 1 093328 人, 占 93.23% ;远城区 79285 人, 占 6.76% 。

 从落脚点看, 由于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地区出租屋多、 价格低, 成为流动人口 主要落脚点。

 全市流动人口过万人的 39 个派出所, 全部集中在城郊结合部或城中村地区。

 ( 四)价值取向上市民化。

 流动人口 正在发生四大转变, 即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由城乡 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 由暂住向常住转变, 移民倾向和市民化特征较为明显。

 在汉流动人口 中, 来汉 1 年以上的 61 6471 人, 占 52.6%; 3 年以上的 1 57763人, 占 1 3.5% ; 5 年以上的 592 人。

 二、 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作法和成效

  近年来, 全市公安机关把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摆在“三基” 工程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 坚持 “公平对待, 合理引 导,

 完善管理, 搞好服务” 原则, 不断探索“市民化管理、 人性化执法、亲情化服务” 的新路子、 新办法, 逐步积累了 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模式, 较好地推进了 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

 ( 一)

 建立齐抓共管格局, 实现由单一化向多 元化管理的转变。

 我们紧紧抓住市委、 市政府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民工素质进城计划” 的契机, 积极争取支持, 把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行为, 实现同部署、 同规划、 同建设, 打造政府牵头、 部门联动的整体格局。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推动齐抓共管。

 市委、 市政府成立市委常委、 副市长、公安局长胡绪鹍任组长, 综治、 公安、 劳动、 计生、 房产等 26 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常驻市公安局办公, 负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督办。

 各区、街成立流动人口 管理服务领导机构和办公室。

 84 个流动人口 较多的街道设立流动人口 管理服务中心, 政府部门派员 联合办公, 提供“一条龙” 流动人口 服务。

 全市初步建立了“党政领导、 综治牵头、 公安为主、 部门参与、 齐抓共管” 的格局, 形成了 市、 区、 街三级服务管理体系。

 二是做实工作平台, 打牢工作基础。

 近年来, 市委、 市政府把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每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 与社区建设、 社会管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 实行统一部署、 综合考核。

 市、 区政府按 1 :

 1 比例投资 1.1 7 亿元, 依托全市 1 200 个社区警务室, 建设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站, 明确工作职责, 改善办公条件,由社区民警和计生、 劳动等居( 村)

 委会专干联手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 以社区为依托的服务管理平台。

 政府出资, 按照每人每月 不少

 于 580 元的工资标准, 聘请专职流动人口 协管员 1808 人。

 三是健全制度规章, 保障工作开展。

 市委、 市政府联合发文, 明确各部门职责,把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纳入各区、 街综治工作一级目 标, 实行绩效管理。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协先后开展专项调研, 研究修订《武汉市流动人口 管理条例》 和房地、 计生等部门规章,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工作机制、 税收征管和惠民政策, 推动工作向法制化、 规范化轨道发展。

 市公安局将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市局一级目 标, 进行整体部署, 促进了 工作落实。

 ( 二)

 创新服务管理措施, 实现由登记型向多 样型管理的转变。

 坚持因地制宜, 试点推广了 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三四工作法”( 建立区、 街、 社区三级管理体系和信息共享、 考核评比、 表彰激励、 法制宣传四项工作制度), 全市涌现出“以屋管人”、“委托租赁管理”、 高危人群“三查两控”、“公寓式管理”、“出租屋门禁系统管理”、“行业自 治管理”、“管家式服务” 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模式, 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外来人口 服务管理品牌。

 一是以宣传教育为先导, 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重点宣传流动人口生活知识、 法律知识、 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依靠流动人口 搞好自我管理、 自 身防范。

 建立流动人口 党团组织, 物色思想端正的党团青年作为流动人口 协管员 和治安耳目 , 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是以落脚点管理为重点, 减少防范管理漏洞。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接纳谁负责, 谁容留谁负责, 谁雇用谁负责” 原则, 明确相关人员 治安责任,与出租屋业主和用工单位负责人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在出租屋集中地不断发展委托式、 公寓式、 旅业式和小区院落式等多种管理模

 式。

 在商贾云集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 各大贸易市场等用工集中地,实行行业协会自 治管理。

 在网吧、 废品收购、 二手市场、 机动车修理等流动人口 易涉足行业加强阵地控制。

 三是以高危人群为核心, 预防减少违法犯罪。

 结合日 常登记, 对流动人口 中形迹可疑、 收支不符、有作案嫌疑的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 纳入高危人群, 由社区民警组织治保骨干、 协管员 每月 逐人上门见面, 实行跟踪掌控。

 2007 年全市摸排高危人员 2069 人。

 结合中心工作, 突出对高危人员 的清查,大力推行重点案件涉案流动人口 倒查制度, 及时发现打击藏匿其中违法犯罪人员 。

 2007 年查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 4894 名 , 破获刑事案件 3707 起, 刑拘 1897 人。( 三)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 实现由传统化向智能化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档案登记”、“薄本式” 等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流动人口 动态多变的现实要求, 我们大力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 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以动制动。

 一是构建全覆盖信息网络。

 实施光纤到所工程, 建立市局、 分局、 派出所三级公安城域网。

 以流动人口 经常落脚的出租屋、 旅店为重点, 开发建设流动人口 信息管理系统、旅店住宿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建立规范化登记制度。

 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流动人口 “落地即登记” 的工作机制, 实行逐户 上门登记, 对来汉 3 日 以上的流动人口 实现“应登尽登”; 坚持“谁用工谁负责, 谁留宿谁负责” 的申报机制, 落实业主和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 坚持户 籍室、 警务室延时服务和节假日 开门接待制度, 提高登记办证效率; 坚持信息录入微机管理机制, 在社区全面推广信息脱机录入, 数码照相等技术, 实行登记办证上网核查和函调制度, 实现信息

 的“完整、 准确、 鲜活”; 坚持常态化集中排查, 组织“百日 登记”集中行动, 提高登记办证数量和质量。

 三是推动信息共享应用。

 开发实有人口 分析决策系统, 实现流动人口 登记办证、 报表统计、 变动轨迹等动态情况和数据网上通报。

 整合常住、 暂住、 出租房屋、 旅店住宿、 涉毒和出入境等人口 信息, 实现与案件、 在逃人员、 车辆等信息的关联互访、 碰撞比对、 分析研判。

 2007 年, 通过碰撞比对, 破获刑事案件 2040 起, 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 1 218 人、 网上逃犯 96 名 。( 四)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由管理控制型向维权服务型的转变。

 我们抓住流动人口 最关心、 最直接、 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大力开展同轨制行政改革, 为流动人口 提供均等化社会服务, 促其和谐共融。

 一是政策上倾斜, 推进户 籍管理制度改革。

 关注长期在汉承包土地、 鱼塘、山林的外来务农人员 , 制定针对性的入户 政策。

 推行在汉兴办企业纳税达到一定额度的外来经商人员 , 享受解决企业业主、 家属和技术骨干户 口 政策。

 推行购买商品房达到一定条件的外地来汉人员 准予落户制度。

 积极实施农民工“素质进城” 计划, 每年评选 1 000 名 “优秀农民工”, 并为其解决户 口 问题。

 近两年全市迁入在汉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 2.1 万余人。

 二是权益上保护, 维护流动人口 合法权益。利用社区警务室, 开办法制课堂, 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在全市 228 个派出所实行首席人民调解员 驻所办公, 及时化解流动人口 之间、 流动人口 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配合计生部门做好流动人口 的婚育证明查验、 催办。

 配合民政部门, 在中心城区设立“农民工救助点”, 在火车站、 汽车站设立“农民工援助点”, 做好生活无

 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 流动人口 “平安返乡 ” 活动, 在 90% 以上的建筑企业实行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 及时发现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并涉嫌逃匿的案件, 共处理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 94 起, 涉及农民工 3291 人。三是价值上引 导, 根植流动人口 市民意识。

 由市综治委、 公安局牵头,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 坚持每年为流动人口办理实事, 内容涉及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提供法律援助、 改善工作生活条件、 帮助指导就业、 解决子女就学、 提供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联合房地、 劳动等部门, 开展以万名 优秀出租户 、 千名 优秀流动人口 、百家优秀服务站、 十个优秀街道为主体的“万千百十”工程创建活动,评定为优秀的, 享受政府政策待遇。

 联合团市委, 每年评选 100 名“杰出务工青年”。

 实行凭暂住证免收借读费制度, 全市 302 所公办中小学共招收 1 4.9 万外来流动人口 子女就读。

 完善农民工基本技能培训体系, 每年培训农民工 4.5 万人。

 三、 当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方面, 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在给城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 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是资源环境与公共服务的压力日 益加大。

 据统计, 平均每名 城市人口 的资源消耗约为农村人口 的3.5 倍。

 持续增加的流动人口 , 给城市资源环境带来了 巨大压力和挑战。

 为满足日 益庞大的流动人口 各方面的服务管理需要, 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不断加大, 许多市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 负担日 趋沉重。

 二是社会管理与治安控制的难度日 益加大。

 在汉流动人

 口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 70%以上, 谋生能力较弱, 多从事零散务工、 小商贩经营等待遇回报小的工种, 还有1 0%左右属于无业和“三无” 人员 。

 为谋求生路, 有的走上卖淫、 制假贩假、 非法传销、 贩卖毒品、“两抢一盗” 等违法犯罪道路, 有的甚至形成了 以籍贯为纽带的帮派团伙, 区域性、 职业性、 团伙性犯罪特征明显。

 近年来, 我市抓获刑事作案成员中流动人口占 35%以上,刑拘人员中流动人口 占 40%以上, 远高于流动人口 占实有人口 比例。

  另 一方面, 当前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工作在思想观念、 管理体制、制度建设、 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 困难和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当前,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社会上对流动人口 仍存偏见, 往往把流动人口 临时工与单位正式员 工区分开来, 对外来打工人员 存在歧视现象, 使流动人口 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一些单位对聘用流动人口 存在随意解雇、 随意克扣工资奖金、 随意额外增加工时和任务、 随意体罚流动人口 等现象, 对流动人口 基本生活条件、 医疗、 工伤、 救助等合法权益, 与单位正式职工区别对待。

 这容易造成流动人口 把自 身割离于城市之外, 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城市之中。

 二是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市虽然成立了 市、 区、 街三级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机构, 但这种机构是非常设性协调机构, 无专门人员 编制, 对有关职能部门约束力不够, 统筹协调...

篇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Public Security Science Journal———Journal of Zhejiang Police College2013年第 4 期总第 138 期Aug. , 2013No.4 Ser. No.138改革开放以来, 湖州 市织里镇从原先不足 4 万人口的水乡小集镇, 扩张成目 前由 5 个乡 镇集成,135.8 平方公里镇域面积,19.5 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 辖 15 个社区、46 个行政村, 约 40 万实有人口的浙北副中心城镇; 从“一条扁担”肩挑手提卖绣花品起步, 逐步形成了特色童装、新型纺织、羊绒羊毛制品、铝型特材、机械装备、光电新能源等具有规模的产业经济, 综合实力列“全国千强乡 镇”前 50 位、“省百强乡镇”前 10 位的经济强镇, 并有了 “中国童装之都”的美誉。

 人流物流的大量涌入, 一方面支撑着织里镇的发展与壮大, 另 一方面也对织里镇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已经成为织里镇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一、认清流动人口集成特征,正视服务管理的难点2011 年, 织里镇流动人口登记数 18.23 万人。据调查预测, 登记率约占 60%, 实有流动人口 约有30 万人, 是织里镇常住人口 的 2 倍, 超过全区总人口半数。

 流动人口集成数量与形态分析, 较客观地反映了织里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难度(见表一、表二、表三, 图一、图二、图三)。表一2011 年已登记人员年龄、 文化程度构成表二织里镇历年“三案”剖析表三流动人口务工收入随机调查湖州市织里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之思考□顾志堂, 张松法, 沈金才(中共湖州市吴兴区委政法委员会, 浙江 湖州313008)收稿日 期:2013-04-10作者简介:

 顾志堂, 原中共浙江省湖州 市吴兴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现吴兴区委维护社会稳定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松法, 该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沈金才该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该论文获 2012 年度浙江省政法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摘要:

 湖州市织里镇地处浙江北部。改革开放以来, 织里镇综合实力列“全国千强乡镇”前 50 位, 有“中国童装之都”美誉。目 前, 织里镇有流动人口 30 万, 是常住人口的 2 倍。流动人口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 他们对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劳动保障、子女就学、计生医疗、维权诉求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强, 对公共服务软、硬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为此, 要从服务管理的“精准化”、目 标的设置、工作路线图的选择、提升服务环境质量等方面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 湖州市织里镇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040(2013)04-0028-05*20岁以下21-30 岁 31-40 岁41岁以上小学程度初中程度高中及以上10.40%52.40%24.60%12.60%1.86%97.10%1.04%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各年、 各类案件, 流动人口 作案均占 90% 以上。刑事立案(起)3228454045524422“两抢”案件(起)114156158133盗窃“三车”案件(起)821119417162016年度案类年度2009年 2010年 2011年调查人数(个)101010平均年收入(万元)3.283.714.30年度贡献率1、 提供 30 万个流动人口 务工岗位。

 2、回报 3.76 万元个人收入, 年递增 14.4%。

 3、增加流出地 11.3 亿元的财富。28··

 图一2011 年月 度人口流动特征图二2011 年度流动人口从业形态图三2011 年流动人口地域分布除以上图表体现的流动人口集成性外, 还体现在:

 一是流动人口涌入集中。

 近 80%的流动人口集中在 1.35 万家童装生产经营户 务工, 而这一产业的产销特点是春、秋为旺季, 夏、冬为淡季, 这就形成了民工的集中涌入、涌出 , 造成人口信息采集、管理的困难。

 二是居住与务工点流动频繁。

 由于产业密度大, 竞争激烈, 而用工需求与报酬信息传播快, 民工“跳槽”流动频繁, 难于落实劳动合同的覆盖和“以房管人”的措施。

 三是民工素质良莠不齐。

 除数家品牌童装企业外, 众多小、散童装生产经营户 , 属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以上流动务工人员为 80 后年轻人, 且大多数具有家庭贫困, 受教育程度偏低, 其好动、思想活跃和“好高骛远”等特征, 极易诱发影响社会管理秩序的治安、刑事事件。

 四是务工形态转变引 申服务诉求剧增。

 从量上和务工形态看, 相当多的务工者, 发生了 从“候鸟式单飞”, 到举家携眷稳定在织里务工的转变。他们对生活环境、生产条件、劳动保障、子女就学、计生医疗、维权诉求等服务需求不断增强, 对公共服务软、硬环境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 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年受理各类矛盾纠纷均在 3000 起上下。

 五是流出地集中、文化融合艰难。

 如来自 安徽望江县的务工者就有 8 万人之多。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 极易形成“抱团”群体。同时, 在部分流动人口的潜意识里也存在着一种受排斥、处底层的自 卑心理, 情绪微妙, 若遇某种诉求不能满足, 一触即爆。二、 剖析服务管理现状, 反思工作薄弱环节从总体看, 近年来, 织里镇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在省、市、区委的领导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作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织里的重要抓手, 并在完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组织管理、改善服务等方面作了 积极的探索,也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积累了 经验,但面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也需要对前期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反思。(一)认识与理念上的偏差。

 表现在对流动人口逐年提增、成分复杂、高度集聚的新情况、新特点, 认识不清、分析不透、应对不足。

 一是观念上存在排斥现象。

 在管理者思想深处, 往往只单纯地把流动人口看成社会稳定问题, 没有真正把近 30 万流动人口看成是织里的基本群众和推动织里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 自 觉不自 觉地把“我们、他们”、“本地人、外地人”贯穿在工作理念中, 歧视多于尊重, 戒备多于信任, 甚至把流动人口与织里的不稳定、不和谐根源联系在一起, 既有“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存在, 更有畏难情绪存在。二是工作思考缺乏深度。在统揽全局工作的把握上, 研究经济发展多, 研究主动服务少; 考虑眼前利益多, 考虑长远利益少; 部署管控工作多,提供保护措施少。三是服务管理缺乏统筹安排。在管理与服务的机制、制度设置上, 没有真正把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增进流动人口融合的服务理念、人本意识、维权保护融入服务管理之中。

 政府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整合不充分, 缺乏服务的主动性、统筹性, 更有少数人把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视为“包袱、额外负担”, 以至于服务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较明显。(二)服务与管理上的薄弱。

 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其核心是加强领导, 科学施策, 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优化、均等化, 重点是统筹做好对人的服务与管理, 目 前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组织架构不健全。作为约有 30 万流动人口集成的大镇, 目 前尚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只依托于派出所、镇综治中心的管理, 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2011 年虽然有了镇“新居民事务所”, 但机构级别低, 人员少、兼职多, 起的作用 不大。

 二是管理力量“大人穿童装”, 不成比例。

 800∶1, 是省制定的29··

 流动人口与协管员人数比例的底线标准, 而 2011 年织里镇的协管员配备力量为 1852∶1, 派出 所的协管员配备是 2667∶1, 与省内桐庐县城北派出所的 500∶1相比高出了 5 倍, 机构和力量的“单薄”, 难于发挥其信息登记、综合协调和专业服务等职能。

 三是工作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除镇级管理机构与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存在职责不清晰、 不到位外,15 个社区基本是在原行政村区划上派生的。

 与村独立运行的机构, 存在设置不够规范、体制不够顺畅、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

 同时, 存在有“实力”的城中村“不管事”, 而缺乏工作“条件”的社区又难于“做事”的现象, 更不用说与区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作、联系, 远没有真正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是“口 大漏鱼”的 网 格。

 由 于产业的 集聚, 有超过75%的实有人口和超过 90%的童装户 入驻在镇区,而服务管理的主要力量只有 15 个社区和 62 名专职监管员, 而这 15 个社区也是 2006 年后成立的新社区, 服务管理的手段、经验尚在探索中, 而截至 2011年底止, 尚没有一个社区真正实施了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五是“开花不结果”的社会服务组织。几年来, 织里镇虽在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建立商会、协会、落实社会管理责任等方面作了探索, 但优势的发挥不够明显, 流动人口不找组织, 或找不到组织、找不到服务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三)产业与转型上的滞后。

 20 年来, 千家万户的童装生产兴起了织里一方市场, 但也已显现出 不可持续发展的弊端。

 一是产业发展缺乏超前规划。由于准入机制不够健全, 几台缝纫机便成了经销户 ,引 来的是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 产出 的是品差质次的童装, 产业的转型与劳动力的提质, 严重滞后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规律要求。二是产品缺乏品牌引 领。众多的童装生产商缺乏依靠提质量、树品牌、做大、做精、“抱团”拓展市场的意识, 完全是无序竞争, 竞相压价。

 对此,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引 导、监管也不够到位。

 长久以往, 织里的整个童装产业将面临被市场所淘汰的危险。

 三是生产布局不合理。

 安置模式决定经营方式,织里集生产、商贸、居住功能于一体的 “三合一”模式, 决定了织里的童装产业必然呈小、散特征, 且劳动力素质低下、廉价。

 这已成了 制约织里童装产业转型升级, 减少流动人口高涌入压力的最大瓶颈。(四)保障与保护上的缺位。

 一是权力义务不对等。

 由于体制和产业的高度集聚, 一个科级建制镇的 行政资源和只 有 70 余人的 公安 派出 所力 量与135.8 平方公里镇域面积、61 个村(社区)和 40 万实有人口的服务管理任务, 客观上造成了 织里镇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呈“防范式”、“粗放型”。

 尤其是警力配置和警务设施投入的不足, 难于真正发挥公安机关保护、打击的职能。

 二是保障性资源不充分。大量流动人口的集聚, 对织里镇的医疗、计生、社保、学校、交通等公共服务形成了 巨大压力 , 尤其是医院、学校的数量、规模和等级与人口的集成极不匹配。几年来, 政府虽在增加投入, 利用机制调节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但公共服务平台的匮乏、落后与满足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 流动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边缘化加深了其对政府的埋怨情绪。

 三是关爱举措难维系。

 产业生产的季节性、生产经营单元的分散性及人员流动的频繁性等特点, 使得政府服务管理难以维系, 如对流动人口维权意识的教育、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仲裁等环节, 管理部门都难以跟上。四是文化引 领“不上趟”。流动人口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 益提高, 但既缺乏对其作创业、创新、开放、包容为主要内 容的“织里精神”引 领教育, 又缺乏对其作守法、诚信、勤劳、友爱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同时, 流动人口的休闲、娱乐设施严重匮乏。

 一到晚上或休息日 , 街面人满为患, 群体无所事事, 极易滋生“是非”, 发生治安事件。

 五是改善民生不给力。

 2011 年, 织里镇财政可用财力为 8900 万元, 而用 于教育的专项资金就达5900 万元。

 改善民生财力的严重不足, 形成了织里镇公共服务资源投入严重滞后于民生的需求, 也造成了对流动人口管理多于服务的无奈。三、 贯穿精准化服务管理要求, 创新工作举措路径选择针对上述织里镇流动人口集聚特点, 以及服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要切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对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决策部署, 实现流动人口精准化服务管理目 标, 推动织里镇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必须实现以下工作理念、工作举措的新突破。(一)提高认识, 做到服务管理“精准化”。

 织里镇作为湖州 市吴兴区流动人口 集聚的大镇和建设“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吴兴”的重镇,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 一是要坚持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提高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 自 觉地对流动人口发展的态势、规模、结构以及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生活、居住等公共服务需求, 作出超前的、统筹的科学研判与谋划, 实现服务管理工作的有的放矢、有效推进。

 二是要将30··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织里镇大量流动人口的集聚, 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人身安全、税收征管、社会政策等引 发的社会矛盾将日 益突出 。

 为此, 要增强主动应对意识, 强化信息预警,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 实现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关心、人文关怀、思想教育,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二)增强信心, 进一步确立工作目 标。

 能否实现织里镇的可持续发展, 再创织里新辉煌, 重点在童装产业的转型发展, 难点在流动人口的精准化服务管理。

 因此,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必须突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理清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的思路。一是要紧紧围绕“减量提质”目 标不动摇。要坚定不移地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优化服务管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扶持一批大企业引 领、引 导一批股份化合作、鼓励一批精品化生产、淘汰一批粗放落后企业等手段, 倾力在减少童装户 数、减少流动人口数量, 提高童装...

推荐访问: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思考 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 思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4 微胜文档网 www.beautyinvitation.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9068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