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微胜文档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微胜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8篇

日期:2022-09-14 21:35:02 来源: 网友投稿

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8篇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2.01.0162022年第1期总第195期·社会治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8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8篇

篇一: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I:10.19299/j.cnki.42-1837/C.2022.01.0162022年第1期 总第195期·社会治理方略·领导科学论坛THE FORUM OF LEADERSHIP SCIENCE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标志的互联网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也为公安机关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新动力和新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党的建设特别是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等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1] 。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对于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动融入“互联网+”行动,推动党建科学化、数据化、专业化建设,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公安党建“最大增量”,是现阶段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有力抓手。一、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的内涵(一)基本含义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互联网+”行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68 。“互联网+”行动概念已经深刻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主要特征就是通过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社会各行业的有机聚合,促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表现在政党建设领域就是“互联网+党建”。如何将互联网技术、思维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之一。公安机关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要坚持党对公安机关的绝对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工作研究— —以D市公安局为例乌云毕力格摘 要: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是新时代公安机关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对于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提升公安队伍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进行概念界定,以D市基层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中的微信平台党建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深入、网络党建内容吸引力不足、平台管理不规范、缺乏专门人才等问题。因此,未来的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开展:树立互联网新思维,引领党建新形态;深化互联网应用,促进党建大融合;优化内容供给,提高党建吸引力;强化平台管理,确保平稳持续;培育专门人才,推动专业化发展。关键词:公安机关; “互联网+党建”;微信公众号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年度基科费项目(2020JKF504)。作者简介:乌云毕力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北京 100038)。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1-0086-06086

 领导。在互联网时代,公安机关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创新公安机关党的建设和管理服务方式,推动富有时代气息、充满公安特色的“互联网+党建”新形态。结合吴昊、赵光亮 [3] 、黄艳、成黎明 [4] 、刘红凛 [5]等人的观点,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就是通过把“互联网+”理念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公安机关的党建工作中,以推动公安机关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从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的党建新模式。(二)特征分析“互联网+党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使公安机关党建工作突破时空限制,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方式方法更富个性,管理服务更加精准,以期形成一个更加高效、智慧、个性的公安党建新形态。1.丰富便捷性。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不仅有“两微一端”、网络党校、党课云等多种表现形式,更是聚合了包括最新政策、理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方面的最新资讯,给公安民警提供了大量模块化、数字化课程,开启了“全天候、菜单式”党建新模式。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公安民警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节奏,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这种模式开启了个性化党建新途径。互联网党建平台具有海量党建资源,为党员提供了自助式的学习内容,给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2.党建扁平化。扁平化、去中心化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在互联网上,各类信息元素自由流动,人们无障碍交流沟通,这种开放共享的信息空间突破了实体组织的科层结构,走向扁平化。一方面,公安机关党组织创建“两微一端”、党建工作群组等途径,在不同层级党组织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构筑起互相沟通的桥梁,缩短了垂直式信息传递链条,让信息交流更加畅通活跃、管理服务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创立集约式的公安机关党务管理系统,开设综合性党建功能模块,使党务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实现管理、服务的统一化操作,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党建工作效能。3.党建智能化。

 “互联网+党建”在本质上是互联网技术和党建工作的耦合,是对党建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建设。一是“互联网+党建”为党员信息管理提供了新平台。通过智慧党建、云端网络平台,形成公安机关党组织和民警党员信息数据库,并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建立算法和模型,输出为可视化图表和图像,推动党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形成智能化党建管理。二是“互联网+党建”创新了效果评价方式。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手段,就党员出勤率、学习情况、民主评议结果、党组织建设情况展现出客观数据,实施伴随式评价,开展综合性、预测性分析,为党员提供针对性指导依据。二、D 市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调研情况(一)D市调研情况1.D市基本情况。D市是地级市,是一个拥有海港、河港、机场、边境口岸、高铁、高速公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D市行政区划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D市管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自治县,包括4个乡,60个镇,24个街道,183个社区,655个村。2020年末,D市总人口218.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106.8万人。D市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等40个民族。在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中,满族人口占比最多,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2.D市公安局基本情况。D市公安局成立于1945年11月,时称A市公安局,后相继改称为A市公安处、A市人民政府公安局。1965年1月,改称为D市公安局。下设3个县(市)级公安局,4个区公安分局,有D市行政审批行政服务中心等8个服务中心,车驾管分中心、出入境分中心、户籍管理分中心等10个分服务中心,D市交警支队执法站087

 等3个执法站以及85个公安所、20个边防派出所和9个边境派出所。3.关于D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党建”调研情况。根据我们进行的调研可知,D市公安局及下设分局公安机关有部分单位已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及官方微博,大部分公众号设置了便民利民服务、警务政务公开和线上报警等项目。以“D公安党建”公众号为例,该平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以“互联网+”为手段抓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建知识、教育党员干部、展示党建成果、营造党建氛围,全面推动D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该公众号内容涵盖党建活动宣传、党建会议记录、党建会议简报、党务公开等方面,功能栏包括“微帮助” “微课堂”和“微平台”,其中“微课堂”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章党规, “微平台”包括“主题教育” “指尖上的党支部” “活动动态”和“三讲三爱”等链接。从调查情况来看, “D公安党建”作为D市局官方党建平台,其运营维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一是推送文章时效性不强,创建一年多以来共发布文章81篇,平均每周发布一次。二是推送内容吸引力不足、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推送内容多为会议简讯、会议简报等形式,很难吸引公安民警以及民众的眼球,使公众号流于形式。三是受众较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效果不佳,这反映在阅读量和点赞数上。一般情况下,平均文章阅读量在100-500之间,很难有超过1000的情况,点赞数更是微乎其微,没有发挥“互联网+党建”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对其他几个公众号进行了类似的调研,发现情况更不乐观。一半以上派出所没有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像“D公安党建”这样的专门党建公众平台在基层派出所当中几乎没有;而在创设了公众号的派出所中, “僵尸公众号” “形式公众号” “敷衍公众号”占据了整个D市公安局及公安机关的大部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互联网+党建”主力军的微信公众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机关党建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二)问卷调研情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的开展情况,笔者以公安机关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党建工作的情况向D市公安民警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基层公安民警对于“互联网+党建”的认识以及对于“互联网+党建”的看法,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和客观分析推进“互联网+党建”的现状以及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为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问卷调研的对象为五地民警,通过网上发放和实地发放两种方式,向200名民警进行具体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与支持下,近年来D市公安机关在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处于探索阶段的“互联网+党建”在公安机关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笔者通过公安机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党建工作情况的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以下四点。1.互联网技术应用不深入。时至今日,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各界广泛使用,但利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还不够普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从互联网使用广度上来看,互联网党建覆盖面不足。从调查结果来看,有72.4%的基层公安机关已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党建工作,但仍有27.6%的单位尚未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相应工作。然而,如果微信这一当下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平台都尚未普及,何谈其他新媒体形式。在对“互联网+党建”这一党建工作的了解程度调查中,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了解的程度,而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人却占比较小,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互联网+党建”尚且不了解。二是从深度上来看,互联网党建技术功能挖掘不够深入,有待拓展。目前,互联网党建主要停留在建立党建网站网页、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进行党建远程教育,而对党员群众交流互动,考核评价难,民主决策等深层党建深层问题关注度还不够。2.内容吸引力不足。

 “互联网+党建”是以信息088

 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党建新模式,其内容应当是其重中之重,然而在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中依然存在轻内容的问题。一是党建网络内容少。有些公安机关平时党建活动开展不少,但反映在党建网站上的内容却很少;有的信息缺乏原创性内容,影响力不足;有的党建内容不及时更新,正如调研中显示, “平均每5至6天才发布一次内容”;有的党建内容群众“看不懂、不信任”,缺乏必要的阐释,缺乏互动交流,效果不佳。二是学习平台重叠。在“互联网+党建”号召下,各级公安机关党建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滋生,这种形式相近,内容近似的平台,不仅影响学习效率,更会降低学习主动性。

 “互联网+党建”应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优势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健全党建网络系统。三是形式吸引力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尤其在新闻采集、绘画、动漫制作、视频编辑等方面能力不足,信息的挖掘缺乏用户思维和互动思维,导致作品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感染力 [6] 。3.平台管理不规范。许多地方的党建网络平台重建立、轻管理,导致很多互联网平台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网上形象工程,造成公安党建资源的浪费。一些党建网站虽已建立,却因功能不齐全、缺乏有效内容、更新不及时,成了“僵尸网站”。从本次微信平台运营维护现状调查发现,能够非常及时更新的单位占15.4%,比较及时地占14.7%,一般地占23.8%,比较不及时地占25.6%,非常不及时地占20.5%。同时,各级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平台比较分散,独立性较强,没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没有形成互联互通的党建网络。此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基层缺少对于此项工作的相应法规或者文件作为工作支撑,仅有10.3%的单位有相应的文件或者规定作为工作指导,大部分(89.7%)的单位都是在一种无管理无组织的状态下进行此项工作。4.缺乏专门人才。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组织多方位融合的现实情况下,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既熟知党建工作规律又擅长互联网技术的专门人才,创新工作思路与方式,推动党建信息化建设的新形态。目前公安机关党建人才队伍思维还较为老旧固化,缺乏善于使用互联网技术的人才,党建工作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难以有机结合等因素制约了网络时代党组织凝聚人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从调研统计数据来看,有专门从事新媒体党建工作人员的仅占26.6%,大部分单位(73.4%)都没有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人才缺失十分严重。三、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建设路径推动公安机关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必须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党建工作规律,立足公安机关实际,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树立“互联网+”思维、深化互联网应用、优化内容供给、强化平台管理、优化党建功能、培育专门人才等方面共同发力。(一)树立新思维,引领党建新形态“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建设公安机关“互联网+党建”,最根本的是要...

篇二: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公安物联网技术圆本期专Q—j万方数据

 霉、藏摘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要素,是驾驭动态社会治安的主要抓手,公安机关不断摸索方法、创新机制,以信息化为引领,才能使防控工作适应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介绍了社会治安防控中公安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架构,公安物联网作为公安基础信息采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最后一公里”数据采集和情报推送实时性和鲜活度的重要途径;然后着重描述了公安物联网典型应用,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最后给出公安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公安物联网部分的研究重点。关键词:公安物联网社会治岗劣控大数据公安科技创新引言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旨在为有效应对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意见提出要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以确保公共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突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支撑。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所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当今社会更要依赖高新科技手段,其中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立体化治安防控的效能。本期专题深入探讨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各级公安机关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上取得的成果,包括温州城域物联网建设、深圳车牌识别网及视频监控系统、信号控制联动的综合应用、杭州大型活动安保、北京智慧监所管理、大连智慧消防管理等立体化治安防控的多个领域。他们利用创新的警务模式和公安物联网技术,在各自的警务实战工作中推陈出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公安物联网应用案例。一、技术架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多元化、防控对象的多元化、功能的多样化、措施的综合性、模式的分层性、防控的全过程性和适度性等方面。

 “立体化”主要体现在多维度和多层次两个方面,即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可以理解为多维度的防控和多层次的防控, “立体化防控”更强调从多维度的视角构建防控体系, “防控立体化”更加强调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信息化是立体化防控其中的一维视角;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掌握人、地、物、事、组织等基孙蟛≯毫 瓣黪。≯万方数据

 本信息及各类人员的吃、住、行、消费等动态信息,构建“防控立体化”的多维数据视角。在数据采集、共享和分析三个环节中,公安物联网重点关注数据采集,大数据应用重点关注数据共享,人工智能重点关注数据分析。(一)公安物联网公安物联网是指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公安工作关注对象进行自动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互联、计算处理和智能分析,实现对关注对象态势信息的实时掌握,以达到对关注对象的动态掌控、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指挥的智能网络系统。公安物联网是公安信息化的延伸与拓展,已经部署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核验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机动车辆管控系统、警用装备管理系统等都属于公安物联网的应用范畴。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中,公安机关利用射频识别、视频监控、卫星定位等各类物联网传感设备动态采集“人、车、物、事、境”信息,达到对关注对象全面实时的感知和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警务工作模式从“事后被动处理”到“事前有效防范、事中快速响应、事后全面追溯”的创新,为建立以信息情报为主导、动态勤务为依托、警务合作为支撑、专业规范为特征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服务。图1描述了公安物联网的典型技术架构,分成“感知、传输、支撑、应用和安全、标准”四层两支撑架构。图1公安物联嘲的典型技术架构(二)公安大数据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中,必须全面整合公安多警种、社会其他部门的各类资源数据,有机整合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最大限度开放治安、交通、消防、网监、出入境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查询管理权限,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各类数据需要通过数据管控治理、汇聚、存储、整合、分析和共享。将实时数据、准实时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根据不同业务需求进行分类存储,整合加工,建立基于“人、车、物、事、境”等公安要素的数据关联库、要素库、专题库,形成规划化的数据仓库,为后续线索挖掘、预警预测、智能检索、智能分析等深度智能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实时数据计算需求。图2描述了公安大数据的基本层次架构。F二_==i了======i]I;B圊翱=妻。j一二引⋯’7一。“!‘J冬·oi鬻粤i蓄}1}:‘ 一、.。.、 一 ’卜一..’:-‘‘1。。+..’_I:一i。’L!:::::::::::::::::::::::::::::::::::::::::::|图2公安大数据基本层次架构(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mciaI㈨e川gence,AI)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包括智能识别、智能检索、智能控制、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深度学习等多方面技术和理论。目前深度学习处于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但深度学习不等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只是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方向的一种方法,深度学习可通过学习一种深层非线性网络结构实现复杂函数逼近,表征输入数据分布式表示,并展现了强大的从少数样本集中学习数据集本质特征的能力。深度学习的实质,是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深度学习的成功不是理论方法的突破,而是在大数据和大规模计算资源驱动下的基于基础理论的技术突破。裁图3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目前,公安行业应用中深度学习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安防领域,包括车牌识别、车辆品牌识别、以图搜车、Police TechnoIogy 20侣年第1期7¨羲答焱.w蓬誉≯卜鬻,万方数据

 专题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人群分析、人体检索、物品识别、事件检测等业务问题。深度学习方法之所以率先应用在这些业务问题上,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业务问题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适合采用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都能够搜集到大量的数据,有足够的训练样本和实战中的技战法。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成熟,其在公安行业的应用还将扩展到自然语言处理、异常检测、家族分析、民族分析等方面。二、典型应用(一)治安管控方面物联网技术丰富了治安基础信息的采集方式,与公安部“四项建设”中提出的“基础信息化”高度契合,城域物联网就是其中的一项有益探索。依托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温州市公安局以物联网治安管控平台为核心,通过对“以卡管房、以卡管车、以卡管物”、 “失智老人查找”等业务功能的实现,构筑了一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公安城域物联网,实现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会治安虚拟管控模式的新路子,取得了专业和社会的双重效益。(二)交通管理方面车牌识别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公安交通管理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深圳市公安局构建一体化的基于车辆身份识别、视频监控和信号控制联动的稽查报警机制,搭建出稽查布控系统。该系统很好解决了各技术手段各自为战、单线作战的弊端,有效实现了对违法车辆的识别、监控和查处,对提高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大型活动安保方面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感知信息的汇集、分析、处理来提升现代警务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公安安保实战业务的需要。面对压力巨大的G20峰会安保任务,杭州市公安局大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着力强化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基础建设,提升基础信息、信息资源、警用地图、移动警务、视频监控、数字通信等六大平台支撑能力,依托一个层级分明、上下贯通的安保指挥技术体系,开创了“信息、数据、地图、移动、视频、通信”六线融合的信息化作战模式,实现对感知对象多维时空信息的全面感知、高效共享和深度应用。(四)监所管理方面安全智慧监所采用公安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视监所安全为一个整体,建立完善的物联网感知网络,实时采集监所安防和业务数据,模式化及共享监管民警的经验智慧并丰富数据的展示和应用方式,针对业务岗位建立不同的应用系统,实现对监所在押人员的精细化安全管理,保障监所安全规范运行。(五)消防管理方面在消防工作中引入射频、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强化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的落实,保障规章制度和设施设备发挥实效,辽宁智慧消防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单位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火灾风险,提高行政监管和灭火指挥的效能,实现火灾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六)智能卡口应用社会治安防控公安物联网比较典型的应用还有智能卡口应用。是指公安机关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实现对人员、车辆和物体数据采集和管理控制,全面提升人/车/违禁物品等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关注对象信息管理和暴恐事件预警能力、事件现场警力和态势信息全方位感知能力、应急处突和物资保障能力,为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信息采集、事件预警、警力调度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的支撑。智能卡口应用全称为公安物联网智能感知与应用服务平台,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均已部署应用。该平台具体包括两部分:1.立体化智能安全卡口选取城市周边主要出入口和城市中大型交通枢纽出入口为应用对象。部署多模态高通量人员特征信息采集设备、车辆信息快速感知设备、危爆品快速识别设备,形成城市级智能安全卡口网络,实现智能安全卡口数据的分层汇聚、数据共享,综合重点关注人员和车辆的违法犯罪等背景信息及住宿、乘车、网络等社会活动信息,绘制全时空社会关系和活动轨迹图谱,构建重大事件预警模型,为全国范围内公安应用提供卡口数据支撑。智能卡口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人、车、物等数据,为此建立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警平台,对潜在危险进行及时预警,为提≮:薹一◆j墓:.蓦未,搿ii■⋯:一!嚣1吉_二竺图4多维人员信息和3|60度人员画像万方数据

 前处置争取时间。图4展示了多维人员信息和社会人360度全景画像,结合大数据并进行深度学习,抽离其中的规律,从而对特定人员的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实现某些案事件的预警。2.移动互联多维警务感知为一线警务工作配备单警、车载等可采集多维警务信息的智能感知装备,以警务工作的第一视角实时获取现场态势、警力状态等多维信息,兼容并逐渐统一单警、车载等智能感知装备的通信接口标准,提高单警、车载等感知装备的集成化、智能化程度,增强工作效能和协同作战能力,并为警务工作提供更鲜活、更丰富的数据来源。三、未来发展2017年4月,公安部印发了《公安科技创新“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中指出,公安物联网作为“智慧公安”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业务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在前端智能感知、网络传输和数据价值应用等方面继续加大攻关力度,研发重点表征了未来公安物联网发展的走向。规划中公安物联网的研究重点包括:(一)研究前端智能感知技术和设备,扩展公安物联网的感知触角具体包括:研究多模态人员特征信息智能感知前端设备;研发眼镜、头盔、手环等多形态、智能化、低功耗的多维信息一体化前端感知设备;研制具有人、车、物特征信息感知功能的警用服装及标识;研究指纹、DNA、人脸、虹膜、声纹、步态等多维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识别与深度应用技术;研发巡逻、安检、反恐、消防、交通等各类警用机器人;研究无人机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和对社会无人机的管控技术;研制基于自主可控软硬件平台的移动警务安全智能终端;研发警民协同及群智感知等技术与装备,适应多种环境条件的—体化智能型单警作战系统。(二)研究多形态网络传输与安全技术。力求补全公安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数据采集和情报推送的短板具体包括:研究J PvvAN技术在公安应用中落地的措施.研发宽窄带融合的警用无线集群通信装备;研究在缺乏公共电力、公共通信等条件支撑时及在边远山地等反恐作战复杂环境下的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和配套的支援保障技术;研发可快速部署、操作简捷且安全可靠的模块化应急通信技术装备:研发警用无人值守平台、空天平台;研究北斗导航、高分对地观测、卫星电话等国产卫星系统在公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公安物联网与公安信息网、无线通信网、移动指公安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应用挥网等网络的数据交互,实现信息资源跨网络共享:研究公安物联网终端设备、网络边界:应用系统中安全监控及主动防御技术;研究安全审计和安全追溯技术。(三)研究数据价值应用综合技术,支撑全警数据分布式综合应用具体包括:研究异构多源公安数据的采集汇聚和清洗融合技术;研究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类型公安数据的自动特征提取和结构化转换技术。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已有的资源数据库,挖掘更大数据价值;研究公安大数据多级、多域、多架构、多协议兼容共享及传输、存储和计算等技术;研究面向人员、场所、物品、事件、组织等要素的社会关系图谱构建技术;研究信息快速检索、高效共享、关联分析、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应用等公安大数据综合应用服务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人、车、物、网、地的时空图谱,...

篇三: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58 哲学、社会2021 年 01 月上半月刊(总第 130 期)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完颜君侠摘要: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社会自治等方面,当前面临着如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缺少政府保障、法制建设滞后、社会组织参与公信力低等诸多挑战。面对挑战,完善新时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要提高公众参与的素质与能力,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提升社会组织价值空间,创新公众参与的方法等,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158-03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影响力不断提升。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而这既需要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更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做出努力。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一)立法方面公众通过立法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通过立法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以前,立法项目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报送,再由人大列入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近年来,各级人大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项目,直接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2] 。人大及政府在制定新立法、新章程项目时,主动公开发布相关的立法信息,公众通过浏览官方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相关的立法信息,进行一定的分析后,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与建议,人大及政府听取相关意见,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与修改。(二)行政方面公众通过行政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听政、行政复议、行政协助等方式[2] 。行政听证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最主要的途径,政府在举办环境影响听证、城乡规划听证、价格听证时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其中,政府有关部门介绍相关的信息与举措后,公民进行集中性的讨论与研究,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建议。听取各方的意见、建议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达成最终决策。价格听证最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例如:地铁票价听证会、水电价格听证会、出租车价格听证会等都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以及自身的经验提出相关的意见,公众通过行政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三)司法方面公民的司法参与权,是指公民参与司法活动,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为产生影响与制约的权利[3] 。公民通过司法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人民法院在受理特定的案件时,人民陪审员可以审阅陪审案件的全部资料与文件,参加案件的调查,听取案件受理情况,并参加案件的评议,人民陪审员的参与,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可以提高案件受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保障司法的公平与公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人民监督员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了人民检察院的外部监督,人民监督员发表意见时,人民检察院需要记录在案,列入检查卷宗。监察机关在依法监督其他权力机关也时需要人民监督员对其进行监督,以保障国家监督机关的公信力。(四)社会自治方面公民通过社会自治参与社会治理,主要是通过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城乡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活动,行使自己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等重要权利。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自治的重要方式,如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很多公民主动参与社区街道、村委会的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主动分担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责任与重担,使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 .。

 。

 哲学、社会 159 2021 年 01 月上半月刊(总第 130 期)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一)公众参与的能力有待提高具备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知识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首要前提[4] 。受公众个人经济水平、文化素质、对政治生活的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公众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热情参差不齐。有部分公众认为社会治理是国家和政府参与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并不需要自己的参与和意见,且参与社会活动的都是各专业的精英人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都很优秀,还有部分公众持有“搭便车”的心态。有的公民对公共事务和政府发布的信息不够关心,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了解关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与方式去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公民个人的经济水平与时间精力也是影响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情况下,这需要公民专门拿出时间、精力、财力等去参加相关的活动,因而有人在一番衡量之下,选择了放弃。(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需要政府通过政务网站、公众号等公布相关的信息,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布能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了解有关公共事务的情况。在实践中,有的政府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公开政务信息,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政务信息公开网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公众想要参与社会治理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时渠道不畅,有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对公众参与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提供实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理念的转变,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使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三)公众参与缺少法律支持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法律的支撑与保障,法律的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的担心与焦虑,增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能够促进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但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时间不长,关于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国家法律不够健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时有一定的后顾之忧。国家法律规定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没有规定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明确章程、制度与规程,且颁布的一些法律规定并没有与时俱进,虽然都进行了一些补充和修改,但公众在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时缺少能够保障自身利益与权利的有效机制。(四)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不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较快,在公益、慈善、科技、文化等领域遍地开花[5] 。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造成其规模大但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速度快、程度高,而经济不发达地区、乡村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规模较小,地区差异较大。由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不够完善,有的过度依赖政府,缺乏独立性,缺少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公众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不高,公众很难主动参与其中。且由于我国基层的社会治理仍以政府为主,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组织参与有限,公众通过社会组织来参与社会治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三、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一)提高公众参与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需要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加大宣传的力度。首先,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与科学素质,让更多的公众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学校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多举办一些相关活动,让学生多了解、多参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其次,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平台传播提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典型事例,引导公众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宣传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意识,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社会治理的内容与具体活动,通过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公众主动参与的意识。最后,要开展关于社会治理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知识培训,使公众了解社会治理基本知识,认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培训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二)转变政府的治理理念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可以说,没有政府治理理念、职能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公众参与有效空间[6] 。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政府及时转变治理理念,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全能型政府”,将一部分社会治理的事务、社会治理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职能。政府要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应增加政务信息的透明度,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信息公开条例》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社会治理相关的政务信息,增加政府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政府需要加强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 .。

 。

  160 哲学、社会2021 年 01 月上半月刊(总第 130 期)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官方网站、公众号、客户端等应增添建言献策的专栏,公众可以反映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政府工作人员定期收集、整理、反馈相关信息,改进各项工作,这有利于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公众参政议政的权利与义务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需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议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与制度规定,政府需要加强社会治理法治理念的培育,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有效互动。应多措并举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提升参与能力,强化公众的法治思维,突出公众的地位与作用,使公众在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与支持,化解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法律风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规定公众应该遵循的制度规程,清晰规定公众的责任与义务,重点关注公众在每一环节应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方式与途径,对公众的参与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激励与保障,让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遵循法治理念。(四)提升社会组织价值空间社会组织作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是调动公众参与的“组织者” [7] ,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优秀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与责任感,提升社会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加强社会组织的法律建设,完善社会组织的政策细则与规章制度,为社会组织提供法律支持。缩小社会组织发展的地区差异,促进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公众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其公共事务管理能力,通过社会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自身得到收获,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感情与联系,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有效合作。(五)创新公众参与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实现了进一步的传播与互享,公众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也能及时了解社会情况。在社会治理中公众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获取治理的知识与经验,社会治理主体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自己的意见,公众可以在一起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意见,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共同商量与讨论,处理特定的社会治理问题,集思广益,最后形成统一的建议与对策,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与协同度。公众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客户端等,积极建言献策,弥补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存在的不足,营造有序、守法、和谐的互联网社会治理参与模式。政府应搭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平台,积极主动地通过官方网站等公布相关政务信息,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政府应积极处理和采纳公众对社会治理的意见与建议,吸取意见和改进调整后,要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信息,化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与公开性,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能力。四、结语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8]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法治理念的创新,有益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虽然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本来就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也不是政府一方的事务,需要政府与公民共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 新华网 . 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 [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6/c1125200770.htm.[2] 武小川 . 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D]. 武汉 : 武汉大学 ,2014.[3] 胡弘弘 , 邓晓静 . 公民的司法参与权研究 [J]. 现代法学 , 2007(6).[4] 李莉莉 . 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D]. 保定 : 河北大学 ,2018.[5] 孙倩 . 新媒体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7).[6] 韩占元 .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与对策 [J]. 大连干部学刊 , 2015(7).[7] 苗丽 . 社会组织在治理新格局中的价值及提升 [J]. 人民论坛 ,2020(29).[8] 门婷婷 . 社会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研究 [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8.作者简介:完颜君侠(199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单位为湘潭大学,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和政策。(责任编辑:马双)。

 。. .。

 。

篇四: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材料:打造“一中心四平台”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背景与起因 X 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 X 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被誉为“X〞,X 年 X 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X〕自由贸易试验区 X 片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出行难、游客停车难、老旧无物业小区清扫难等民生问题日益凸现,X 年春节位列全国城市实时拥堵排行榜第一位。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 及 X 时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解决好群众关注关切的“八需八难〞民生问题,X市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在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以综合指挥中心、社会治安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效劳平台为架构的“一中心某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党建引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统筹抓好城市各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做到人群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促使组织强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动起来,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主动适应城市发展新形

 势新任务,把城市范围内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抓,构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X+X〞制度体系,即《X 市基层治理体系“一中心某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X 个主文件和《关于印发 X 市基层党建强力方案的通知》《关于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意见》《关于做好试点街道〔乡镇〕网格员队伍组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创立“四面红旗〞村〔社区〕活动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双联双创〞活动的实施方案》X 个配套子文件。今年 X 月份,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将基层党建“一中心某台〞建设列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二是推动共驻共建。在全市开展以“单位联系社区、党员联系住户,创先进党组织、创幸福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创〞活动,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和机关党组织共驻共建,重点抓好老旧无物业小区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 X 个社区已全部与 X 个市、县〔区〕直单位建立联创关系,累计开展共建活动 X 余次。今年“七一〞前夕,市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市委常委带头和所在党支部到社区,开展了以“庆祝建党 X 周年〞为主题的共建活动。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五年三次调研指导 X时的珍贵资料,在社区群众经常聚集、开展活动的金明池公园,建成全省第一家市级党员政治生活馆。今年X月X日开馆以来,共有 X 家单位 X 人次参观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有效增进

 了城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融合共建。三是抓好示范带动。借鉴推广焦裕禄当年评选赵跺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秦寨的决心“四面红旗〞的经验,在社区开展以“基层党建、文明新风、治理有效、效劳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四面红旗〞评选活动,每评上一面红旗分别对社区党组织书记、其他社区“两委〞干部给予适当奖励〔X 元至 X 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 X 个村〔社区〕获得 X 面红旗,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气氛,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整体上水平、上台阶。

 〔二〕突出平台建设,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加快推进“一中心某台〞建设,按照不留空白区域、不得交叉重叠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 X 个网格进行管理,网格大小与管理力量相匹配,每个社区网格员按照“X+X+X+N〞的模式配备,即 X 个网格长、X 个网格指导员、X 个全科网格员、假设干名兼职网格员和志愿者。全科网格员既是网格内各类事项信息的搜集者和发起单元,具有相应的事项关闭权力,形成了整个事项的闭环处理。“一个中心〞,即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综合指挥中心。市级综合指挥中心依托“智慧 X〞网络大数据平台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平台集成联通各单位横向、市县街道纵向的数据资源,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端口进、一个端口出〞,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数据应用、工作考核、系统维护等,有效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

 准化、公共效劳高效化。县〔区〕综合指挥中心主要任务是受理、协调、交办、督办、反应部门流转和乡镇街道综合指挥中心上报的信息和事项,统筹协调指挥相关部门单位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乡镇〔街道〕综合指挥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一线的“总指挥〞,负责协调 X 个平台内的条块管理力量处置各类事项。“四个平台〞,即社会治安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便民效劳平台。社会治安平台依托综治办建立,统筹公安、司法、人武部、法庭等工作力量,推进落实平安建设等工作任务。市场监管平台依托食药监系统建立,统筹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工作力量,负责保障群众食品药品平安、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今年 X 月 X 日,《人民日报》对我市加强食品监管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综合执法平台依托城管部门建立,负责城市管理巡查执法等任务。便民效劳平台依托行政效劳中心建立,统筹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与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力量,协调水电气暖及医院等公共效劳机构,为群众提供最大程度的生活便利。截至目前,智慧 X 展示体验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综合管理运行指挥中心已建成投用,安装了 X 台可 X 小时办理业务的“市民之窗〞。今年“十一〞黄金周,X 市区外来游客高达 X 万人次〔同比增长 X%〕,由于语境疏导调控到位,未出现大面积拥堵现象。

 〔三〕突出改革创新,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以“一中心某台〞建设为牵引,顺势推进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为街道赋权扩能。研究起草《关于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意见》,稳步推进街道〔乡镇〕体制改革。印发《X 市经济兴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县区现有 X 项职权中的 X项赋予试点乡镇,推动管理权限下放、机构设置优化。以顺河回族区为改革试点,赋予街道党工委加强党的建设、统筹辖区发展、组织公共效劳、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发动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等“X 项职能〞,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选拔任用的征得同意权、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效劳设施布局时的规划参与权、在综合性事项中对相关职能部门及派出机构进行统筹协调考核督办的综合管理权、对辖区事关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的建议权、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和驻区单位相关评优评先的审核权等“X 项职权〞。二是推动社区减负增效。研究起草《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确定社区工作任务清单,社区依法履行的工作事项由 X 项调整为 X 项,社区居委会印章使用事项由 X项减少为 X 项,对外挂牌由 X 个缩减为 X 个。未经审核批准,不得擅自要求社区承接超出其职责范围的工作事务。建立以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社区考核机制,取消对社

 区的“一票否决〞事项。精简各职能部门、街道〔乡镇〕对社区的检查活动,职能部门工作检查只针对街道〔乡镇〕,街道〔乡镇〕对社区工作的检查每月不超过 X 次。但凡与社区工作无关的会议和活动,一律不得要求社区参加。三是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研究起草《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将全科网格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建立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探索推进从社区干部中定向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对连续任职两届以上、表现优秀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经过规定程序优先纳入事业编制。对暂不符合事业编制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表现优秀的可享受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截至目前,全市 X 名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待遇。

 三、实践成效 一是党的领导更加有力。“一中心某台〞的建设运行,首要特点是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网格员优先从党员中选拔,支部建在网格上,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之间共驻共建。目前,全市所有老旧无物业小区均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全部建立小区〔楼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真正把党组织建到了党员身边、群众家门口。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对基层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撬动城市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积极引领发动群众组建业主委员会,完善自治机制,做好卫生清扫等公共管理效劳,形成了

 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基层治理更加有效。“一中心某台〞是适应新形势下基层社会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整合城市各领域方方面面的资源力量,在优化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X 先后成功创立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获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三是群众获得感更加显著。“一中心某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尽最大可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出行难、停车难、清扫难等“八需八难〞问题方向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X 连续 X 年被评为省食品平安优秀城市,创立国家食品平安示范城工作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到达 X 元和 X 元〔同比分别增长 X%和 X%〕,就业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X%以内,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经验启示 通过实践,我们感觉到“一中心某台〞的建设运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具体举措,突出了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

 社会治理,实现了基层治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数据化的转变。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是抓好城市基层党建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治理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根本在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一中心某台〞建设运行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调动广阔基层群众的力量,才能激发基层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提升效劳功能,形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做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是推动体制改革是抓好城市基层党建的先手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企事业单位办社会、一贯到底的模式发生改变,街道社区已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仅顺河回族区就接收了 X 万名国有企业改制职工及家属、X 余名党员,分别占全区居民和党员总数的 X%、X%。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推动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资源力量,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为街道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突出政治功能和效劳功能建设,有效解决街道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社区是效劳群众的“第一线〞,只有切实减负增效,坚决挡住各级职能部门不合理的工作“下沉〞事项,才能够让社区“轻装上阵〞、更好为基层群众效劳。

 三是运用“互联网+ + 〞是抓好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人口密集度较之以往显著增加。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一中心某台〞,整合了公安部门“雪亮〞工程视频系统、数字化城管系统、综合治理视频系统等多种资源,每名全科网格员配备 X 台智能手持终端和指挥中心保持不间断联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事项的快速发现、上报、处置和反应,有效节省了人员、时间、资源。实践证明,加强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必须借助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数据平台,才能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事多人少的新难题新问题。

篇五: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意见 具体措施

 全市公安工作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市委、市政府对公安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公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就加强新时代全市公安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意见》突出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职责使命、改革创新引领和严管厚爱并重,为公安机关更好地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了精准有力的指导。

 全市广大公安民警纷纷表示,要切实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厚爱转化为强大动力,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和全市人民群众的期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握目标方位 加强战略谋划

 确保全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市公安局党委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公安工作规律特点、职责定位和实践要求的认识。

 强化战略思维,明确发展目标定位。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发展趋势和方向。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擘画了**发展的宏伟蓝图,**快速强劲地站在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公安机关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必须站在全国看**、跳出公安看公安,深刻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国家责任和重大机遇,深刻把握**公安事业的辉煌历史、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深刻把握护航发展、守护平安的职责使命,自觉把公安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来谋划、置于全国全省公安工作总体布局中来定位、置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中来推动,以更加强烈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历史担当,勇当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领头雁,切实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转化为公安工作先发优势。强化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全局思维,奋力推动全市公安工作干在

 实处、走在前列。

 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根本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想得深、抓得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公安机关是平安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深刻认识把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不懈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社会治理理念、机制、方式的科学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等措施,不断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

 强化创新思维,推进智慧公安建设。依据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转变理念、突破定势、实现变革的思维方式。**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要有现代化城市治理能力,重在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通过突出开放共享、强化数据融合,突出精准精确、强化数据治理,突出智能应用、强化数据赋能,把大数据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大引擎,将数据警务、智慧公安嵌入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布局,打造城市智慧大脑,构建社会治理“神经中枢”。

 强化全局思维,提升警务实战能力。当前,公安改革进入了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的新阶段。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按照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总结秋冬严打整治攻势的战役路径和打法战法,以全局视角谋划推进警务流程创新,通过创新作战体系,重塑作战模式,夯实作战支撑等系列举措,重塑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

 忠实履职尽责 持续加压奋进

 全力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工作,对于全年工作圆满收官、明年工作顺利开局至关重要。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当前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全市公安工作会议精神。

 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始终把捍卫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要求,健全完善维护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好地担当起**在维护政治安全中的特殊区位、特殊使命、特殊战略作用,切实维护好**的政治稳定。牢牢守住反恐防暴底线,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严防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深化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严查醉驾、酒驾、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强化重点车辆源头监管,做好恶劣天气应急处置工作,坚决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故。严厉打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深入排查整治九小场所和社区、农村火灾隐患,确保公共安全形势平稳。

 以治根治本为目标,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我市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一些重大战果。要咬定三年为期目标不放松,推动专项斗争取得新突破。强化破案攻坚,采取挂牌督办等措施,推进扫黑除恶向纵深发展。强化深挖根治。对“保护伞”线索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在“打财断血”“打伞破网”上见到新成效,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以社会治理为主线,纵深推进秋冬严打整治攻势。秋冬严打整治攻势开展以来,全市公安民警以为忠诚而战、使命而战、民心而战、荣誉而战的斗争精神,勇担主责、勇当先锋、勇打头阵,持续发起“雷霆”系列行动,取得了丰硕战果。在三个多月时间里,全市共破获刑事案件 4 千多起,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超过一万,带动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 24%,有力推动了全市实现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治安生态、营商环境、发展环境“五个优化”。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刻领会把握发起秋冬严打整治攻势的战略意图和战役部署,坚定信心决心,增强战略定力,誓夺全胜完胜。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公安工作提质增效。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以为民尽责、为民谋利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不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十二项措施,完善“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平台应用,以更大力度减程序、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积极推

 行一网通办、智能审批、不见面审批,营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以整肃队伍为牵引,着力锻造过硬**公安铁军。锚定“四个铁一般”标准,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永不竣工的铸魂工程,进一步严明纪律、整肃队伍,激发活力、提升能力。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地位,严格落实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督察等制度规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上级党委部署要求,坚决确保公安民警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大整顿,牢牢把握公安纪律部队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要求,突出领导干部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辅警队伍教育管理,全面提振精神状态、提高思想境界、提升工作质效,推动公安队伍作风形象大优化、大提升、大转变。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大建设,从最基础、最基本的执法环节抓起,完善执法标准,强化执法培训,严格执法监督,严肃倒查问责,努力实现执法理念、执法素养、执法方式、执法程序和执法效果大提升。扎实推进全警实战大练兵,按照“一年全面提升、两年巩固深化、三年大见成效”的总体目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把解决薄弱环节、补齐能力短板、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坚持在战中练、在练中战,全面提升政治素质、实战本领和执法形象。

篇六: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I. 。..一万秀奇男,汉族,1963年儿月出生,江西九江人,1981年lOft参加工作,198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雷达技术专业毕业。先后担任江西省公安厅人事处副处长、国保机动侦察队队长、反恐处突筹备组负责人、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宜春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等职。现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督察长,二级警监警衔。万秀奇——以智推进平安本刊记者李瑾厶逝幻近年来,南昌市公安局牢牢把握信息化时代发展大势,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破解传统警务工作模式弊端,树立“用算力解放警力、让数能驱动效能”理念,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大力推进平安南昌建设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期专题人物,邀请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南昌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万秀奇,为读者解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南昌模式”。_蓁蚕萋霎蓁瓣霎;幕上、境内转向境外,非暴力、非接触、智能化犯罪机率越来越高,新型网络违法犯罪、新业态新技术领域违法犯罪成为公共安全新的风险点,电信网络诈骗已经超过了刑事案件一半以上。传统的治安防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难以适应复杂治安环境的需要。只有转变思路才有出路,在变局中开新局。我们紧扣新时代新使命,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推进系统性重塑、整体性变革、流程化再造,打造立体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公安工作实效,全力支撑平安南昌建设。_记者:新时代下的社会治安防_控体系建设与传统警务工作模_式相比有哪些区别?Police Technology 2020年第6期29万方数据

 专题’以打为主、静态防控、被动应对的警务模式,存在警种分割、业务碎片、信息滞后、数据壁垒等问题。我们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是要破解传统警务工作模式的弊端,发挥“万物皆数据”“万物皆联”的优势,通过算力算法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社会治安防控新模式,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自动抓取汇聚海量数据,开展智能研判应用,以数据融合警力、融合警务,做到情指一体、情行对接、情勤联动,实现警务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推动公安工作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精准预警转变,由静态碎片防控向动态系统防控转变,由孤军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切实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隧蓊鬻蒜的“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全域智控”新格局。一是大治。结合地域特色,依托环省市“治安防控圈”,以街面、社区、单位、重点部位防控为基础,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圈、块、格、线、点”为架构的圈城查控、要素管控、重点防控大管控骨架,确立城市域、区县域、乡街域立体防控大治安格局。二是共治。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融入体系设计,整合优化各类社会力量资源,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视角进行防范,从源头、传导、转化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预警处置化解,形成部门单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整体防控链,提高治安风险防范化解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三是法治。把法治思维贯穿防控体系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从数据采集、共治责任等方面做到有法可据,大力推动“雪亮工程”、 “智慧视觉”、“一案一码”、执法办案中心、执法记录仪等平台设备的广泛应用,完善体系建设及应用全过程执法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实现对“人、地、物、事”等治安要素的依法管控和“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执法效果,以治安治理推进法治建设。四是智治。坚持实战需求、数据赋能,以大数据为基座、在线互联为基体,注重数据共享、业务整合、力量融合,建立并依托“9+1+N”系统,全面开展治安信息智能化研判应用,再造数据警务流程,为实战化应用提供强大智能支撑,助推社会治安防控由传统模式向智慧警务转型。_重爹叁莲墓蠢雾曼享藉耋萎万秀奇:建为战、建为用,我们坚持边建边用、实战检验的思路,及时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基层基础更牢固。我们对照公安部测评体系,按照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要求,对支点防控、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等项目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高标打造了2个分局、20个标杆派出所、10个街面警务站和武装巡逻车组、100个警务网格,以及国内领先的智慧公安检查站等特色亮点,带动防控体系建设起点高、基础实。智慧警务更智能。我们聚焦国内一流,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VR、数据三维建模等高新技术,广泛运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发了实战应用模型76个,建立了智慧平台40余个,建成了南昌公安智援中心、大数据指挥中心、情指中心、智慧视觉中心,打造了集南昌公安5G智慧指挥车、公安特防车、交通指挥车于一身的移动智慧指挥平台,智万方数据

 慧警务如虎添翼,经受住了大庆安保、疫情防控、VR产业大会安保等实战检验。秋水广场融合VR技术的智慧防控模式,在全国反恐怖防范工作现场会作经验介绍;作为唯一市级单位在全国介绍雪亮工程建设的经验做法。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同志在视察我局工作时,对这方面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平安建设更深入。我们坚持以实战实用实效为导向,立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楼宇、平安物流等平安建设。特别是集成应用人像、虹膜、车辆识别、智能门禁、指纹采集、5G、VR等最新技术,全力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全市已建成566个智慧平安小区,其中2020年新建的277个有170个实现了零发案,其余107个刑事警情同比下降61-7%。警务运行更高效。我们以信息化警务(勤务)工作机制改革为牵引,以“体制不变机制变”为前提,通过融警力、融民力、融技术、融手段、融机制、融管理、融服务,推动全市155个派出所完成警格化融警,实现与综治网格同频共振、联动协作,真正做到“警在格中布、事在格中处”。创新推出“市属区管”融警机制、 “3+3”联勤执法警务运行模式,实现西客站治安秩序平稳,全市交所融合警务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_记者:在南昌社会治安防控体_系建设应用的过程中,有哪些_经验值得分享?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保障建设经费并纳入年度重大重点项目进行调度。公安主动作为,为建设运用厚植了坚实可靠的奋进之力。市局党委班子高度重视,成立强力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采取召开党委会、推进会、协调会、现场会等形式,研究建设方案,抓好工作落实。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协调、亲自调度,实施挂帅、挂图、挂责作战,举全警之力、聚全警之能、汇全警之智推进防控体系建设。部门协同有力,为建设运用提供了项目落地的坚强后盾。坚持全市“一盘棋”,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市综治、发改、财政等部门力量资源向建设聚焦,在项目立项、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最强支持。部所鼎力支持,为建设运用贡献了科学决策的智慧源泉。公安部治安局领导倾力关心,部测评组边测评边指导。部第一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常驻市公安局指导开展系统建设,以团队强大而权威的专业技术优势,在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设计、体系化架构、系统化布局、特色化打造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省公安厅经常派专家进行专场指导,确保体系建设蹄疾步稳。警务重塑再造,为建设运用起到了引领发展的示范效应。适应社会治理、治安防控需要,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作用,剑指职业犯罪,我们以专制专、以快制快,成立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食药环违法犯罪、知识产权犯罪、涉税犯罪等专业队伍,开展了“两中心一体化”反诈联情联战、打击跨境赌博、长江流域(南昌段)禁捕退捕联防联战等一系列警务模式重塑,推动警务(勤务)向实战Police Technology 2020年第6期31万方数据

 1"—,一——I、延伸。反诈新机制5月份建立至今,捣毁电诈窝点90余个,追回被骗资金3700余万元,成功破获部督百万元重特大案件26起,破案率近90%,彻底扭转原来不想打、不敢打、不会打的被动局面,实战效果明显。万秀奇:虽然我们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科技发展不会止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止步,我们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深入探索更不会止步。南昌是VR产业创新之城,一大批创新平台加速落地、运用场景加速推广、VR人才加速汇聚,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政策、产业、技术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以南昌“城市大脑”和“智慧视觉”城市建设为契机,紧IrYVR、AI产业最新技术,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助推警务工作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的亮点品牌,推动警务工作更智慧、服务群众更智能。一是进一步推动机构职能调整优化。围绕机构跟着警情转的思路,围绕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治安问题,参照组建反诈等专业机构的成功做法,按照“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和“市县主战、警种联战”的理念思路,通过撤并、调整职能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主动适应当前治安形势需要,真正做到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实现专业打职业。二是进一步推动工作流程重塑再造。以建设扁平化、快速化、一体化、智慧化现代警务为目标,聚焦新时代公安工作要求,及时调整警务工作模式。前期,我们推动“1、3、5分钟”快速处置等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后。将按照“情指行”一体化要求,着力破解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打造涵盖“警情响应一张图、巡防联控一张网、指挥调度一平台、信息数据一共享、采集应用一终端、预测预警一模型、固移指挥一系统”的智慧警务机制,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工作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迈进。三是进一步推动警务机制聚焦基层。深化警格警务机制改革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警格固化为基层基础最小作战单元,推动警务资源向警格聚焦、工作力量向警格下沉、管理触角向警格延伸、服务范围向警格拓展,实现风险预警预防更加精准、基础管控工作更加扎实、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力、社会整体防控更加严密、警务勤务政务更加智能。四是进一步推动功能模型实战实用。不断总结梳理成功案例中的技战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研究建立更科学实用的功能模型模块。通过模块自动导入、实时秒查比对、关联分析、自动研判,实现预警、调度、勘验、查缉、取证、反制、处置一体运作、智能管控,为基层民警减负,为智慧警务赋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种新思维、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为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带来了巨大机遇。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昌公安一定能把握时代脉搏、抢抓科技机遇,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推动平安南昌建设迈上更高水平,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公安智慧和力量!斟系于展 体对与控?待防何期 安如何 治划有 会规您社的,昌步展 南一发 :下来者设未? 记建其望 —■■■■■■■■■万方数据

篇七: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18年第4期第28卷总第136期铁道警察学院学报Joumal of Railway Police College2018 No.4V01.28 Serial 136见微知著精准治理——新时代社会治安微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王占军(铁道警察学院治安学系,河南郑州450053)摘要:“新时代社会治安微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主要讨论议题为“社会治安微治理的内涵和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特殊人群(区域)管控”、“治安警情处置”和“危险物品精准管控”等,与会代表围绕上述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达成一定共识。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有助于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的规律和要求,。为实现社会治安治理效能的最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新时代;治安微治理;精准管控中图分类号: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3192(2018)04—0038—05DOI:lO.19536,j.cnki.411439.2018.04.006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的规律和要求,2018年4月27日至28日,由铁道警察学院主办的新时代社会治安微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等公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河南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大连铁路公安处、沈阳铁路公安处、青岛市公安局等公安实务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深入研讨。会场气氛热烈,学术思想碰撞激烈。现将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社会治安微治理的内涵和要求社会治安治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①治安微治理即是治安治理理念、治理措施、治理标准、治理要求、治理成效的有机结合,是以“微”求“细”、求“精”、求“全”、求“实”在社会治安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治安微治理要求社会治安治理主体从细节人手,注重治理理念的精益求精、治理过程的全面系统、治理举措的精耕细作、治理环节的有机衔接、治理规范的科学适用,以全环节的细微规范和工作到位消除治理缝隙,达到治安治理效果的最优化。铁道警察学院副院长吕萍教授认为做好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创新发展研究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从我国社会治安治理实际出发,善于对当前社会治安治理状况进行总收稿日期:2018-06-06作者简介:王占军(197仔一),男,铁道警察学院治安学系副主任,教授,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治安学和警察学。①参见新华社2017年9月19日报道《习近平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http:/~nnr.gov.cn,xinwer以017-09,19,contenL5226189.htm.·38·万方数据

 王占军:见微知著精准治理结反思,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的规律和要求,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进社会治安治理方式与方法创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董少平教授提出社会治安治理精细化应当从治理主体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精细化、治理方式方法精细化、治理结果精细化等四个方面来思考。社会治安治理主体精细化主要表现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政府部门治安治理能力,拓展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安自治工作;社会治安治理体制机制精细化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保证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使社会治安治理体制机制在法治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行,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社会治安治理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要通过不断创新力促治安治理方式的精细化,健全打防管控违法犯罪的机制;要重视社会治安治理的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反馈和促进治安治理主体的具体治理工作,为精细化社会治安治理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社会治安治理绩效评估的指标和体系能否充分体现社会治安治理的任务和要求,将直接决定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的实现程度。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社会治安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合理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社会治安治理工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张小兵教授认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微治理特指相对于宏观国家治理的具体治理,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基层治理,着重于保一方平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微治理的关键是坚持治安防控的人民主体地位,广泛发展治安志愿者、社工、义工等群防群治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力量,积极探索新时期群防群治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应当抓住公安改革的契机,把公安机关建设成为扁平化的实战机构,把更多的警力下沉至社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层治安基础工作中,确保警察的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要以网格化棋盘式治理确保微空间安全,加强社区、村庄和街道的治安防控网建设,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治安要素纳入网格化、棋盘式治理,确保信息掌握、矛盾化解、安全保卫、便民服务等治安防控工作全部到位,使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真正做到无缝隙、无漏洞、无死角,从而“以小安积大安”。其二是靶向治理,强调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的问题。要从具体事务人手,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事项步步推进,逐项落实执行,精准施治,形成普适性的问题解决机制。可吸纳参考美国的“安珀警戒”(AMBER A1ert)与梅根法案(Megan’s Law)的相关做法,结合我国实际,采用“一事一策”的防控手段,从而使整个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其三是法治治理,看重的是治理的长远效果。要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治理特定的违法犯罪,特别强调通过法治治理的方式惩治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去除地方政府对社会稳定的刚性需求导致的基层治理策略的短视取向。铁道警察学院赵群力教授提出了智慧治安建设发展与大交通治安工作创新,认为治安微治理从“小处着手”就要做到“精准”,及时感知各种信息。应当建立治安治理活动平台,从而形成“智慧治安”。智慧治安建设发展看似复杂、艰难,但可找到着力点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大交通治安工作可以成为智慧治安与智慧交通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智慧治安的建设发展中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智慧治安建设发展的重点包括与智慧交通深度融合的社会交通治安治理系统建设、大交通治安预警系统建设、大交通治安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大交通数字化预案编制和管理应用平台建设、互联互通指挥调度系统与云平台建设等。大交通治安工作创新即构建适应智慧治安建设发展的大交通治安工作机制、治安责任体系,大交通治安工作创新促进了社会治安微治理工作更精准、更系统、更智慧,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深入发展。公安机关要相应地做好体制融通、职能拓展、素质建设等工作。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综合治理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则萌生于“文革”后出现的犯罪高发期,在长期的社会治安治理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安维护方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铁道警察学院专家工作室特聘专家李健和教授梳理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综合治理”思想的提出、“综合治理”理念的发展、“综合治理”的制度化、“综合治理”上升为治国战略;分析了“综合治·39·万方数据

 王占军:见微知著精准治理理”的基本构架——主体和手段的多元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环节的多重性,目标的多层次性;强调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包括目标任务、网络布局、机制、工作格局;提出了治安与社会诸系统的关系,强调重视治安治理对社会治理的意义。认为治安是社会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治安系统与每个子系统都有关联,治安问题是各子系统问题的激化、集中化、显性化,而治安秩序和治安稳定是社会各子系统秩序稳定、顺利、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治安微治理应当考虑其空间范围、方法、目标,解决谁治理、治理什么、用什么方法、怎么运作、实现什么目标、如何进行效果评估等问题。应当关注社会治安权力的配置和划分,解决社会治安治理中的警察(政府)权力、治安社会组织权力、单位内部保卫权力、治安志愿者或居民治安自治的权力的边界划分与行使衔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胡建刚教授则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后现代转型”论断,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简单现代化和自反性现代化相互交融的双重境域之中,同时后现代性已经渗透到简单现代化和自反性现代化的双重境域中,导致中国现代化结构的裂变和聚变。社会阶层高度分化、异质性意识形态不断扩大、文化价值观的多元裂变、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网络世界虚拟性的交往互动、风险社会的到来引发新的安全不确定性。胡教授提出了从政治路径、法治路径、社会路径、技术路径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的措施。三、纠纷类治安警情处置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化和矛盾的多元化,纠纷类警情的处置困扰着广大基层公安干警,尤其法律规制与保障对立制约着警察民事纠纷化解权力的行使,而调解衔接机制错位又影响到纠纷的化解效果。规范细化纠纷调处程序和标准,准确认定纠纷类治安警情调处的适用条件和要求,合法合规合理调处治安纠纷和类治安纠纷,有效保障当事人和处警民警合法权益,成为当前应当深人思考的现实问题。河南警察学院贾建平副教授提出自公安机关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各级公安机关在执法制度建设方面不断深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但公安机关对涉财产纠纷类警情的现场处置能力还比较·40·弱,应当对涉财产纠纷警情进行类型化研究,为民警的现场处置提供规范化指引。她认为公安执法中涉及的财产类警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物权纠纷引发的警情,另一类是因债权纠纷引发的警情。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处警,控制现场秩序,查明纠纷原因。对因物权纠纷引起的警情,应当查明争议的标的物权属是否清楚。如果标的物权属清楚,公安机关应当对当事人释名法律,争取当事人的配合,恢复物权人对标的物的支配状态;若“侵权人”不配合,只能维持处警时的状态,不得强迫“侵权人”停止侵害。如果争议的标的物权属不清,对争议的不动产,维持登记公示的状态,对争议的动产,推定占有人为权利人。对因债权纠纷引起的警情,通常涉及扣押财产问题,公安民警处警时应当查明是否存在债权纠纷、扣押财产的权属状况。如果涉案财物为债权人所有,则需维持处警时的状态。如果涉案财物为第三人所有,应责令债务人返还财产,拒不返还则构成违法或者犯罪。另外,财产纠纷类警情通常伴有私力救济,公安机关处警时还应当查明私力救济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不能因存在民事纠纷而忽视对违法犯罪的处理。青岛市公安局警官培训中心陶海琴警官介绍了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创新建立公安“110”接处警与城市治理指挥中心联动处置非警务事项的新模式,分析了非警务警情的受理处置对“110”警力的应急处突、巡逻防范、打击犯罪等主业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法律依据的不明朗、引导理念的不明确、规范操作流程的缺失等制约因素对民警现场处置造成的不良后果;分析了青岛市市北区专门制订出台的《关于规范政府城市治理指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对非警务报警和非紧急求助事项处置的意见》和《关于非警务事项联动工作流程》的实施效果。认为应当明确非警务警情处置主体处置责任,建构有效衔接机制,实行源头双向流转、两级联动、平战结合,实现非警务事项的分流和大联动机制建设,确保规范处置和当事人与警察权益的双重保障,形成警察处警的“三度”即办案温度、办案力度和办案美誉度的有机结合,让公安机关切实为百姓尽到保护和服务的双重义务。四、特定区域治安防控特定区域治安防控始终是社会治安治理的重万方数据

 王占军:见微知著精准治理点所在,其治理效果直接关系社会治安稳定大局。如何联系区域实际,针对性强化火车站、汽车站、地铁、机场、营运码头等公共交通场所和交通工具安全维护,有效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和反恐防范的需要,成为当前须时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连铁路公安处法监支队金成瑞支队长介绍了大连火车站派出所创新治安防控体系的情况,提出科技助力、多方合力、提升内力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思路,介绍了实际运行效果。如新建、整合站内、周边的监控资源,实现了全高清覆盖无死角;整合数据资源,积极与车站、管内旅店、商铺等相关单位联系,将车站售票信息、旅客进站信息、旅客住宿信息、商铺旅客支付信息等收集到派出所,形成信息互联合力,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搭建“连铁公安”微信公众号平台,探索集服务、侦查、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警务”新模式;探索人像识别应用,配套安装人像识别系统,自动比对重点关注对象并自动报警;统筹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主体共同参与车站治安治理。此外,大连火车站派出所还积极与地方公安派出所、特警、站前综合执法、轨道公交、大连站、站内及周边商铺等单位、人员协调,结合各自特点,齐抓共管,共担职责,扬长避短,形成治理合力;强化队伍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强化责...

篇八: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机关推动社会治理面临

 的挑战 及对策建议思考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这不仅对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多重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发挥公安机关的应有作用,创新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路径必不可少。对此,可以从加强防范工作、凸显地域特色、创新警务模式、坚持协同共治、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等幾个方面着手,提升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效能。

 社会治理工作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都是党和人民关注的重点。公安机关因其特有的职责和使命,

 一直是推动社会治理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风险的因素更为复杂,公安机关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多样。如何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成为公安机关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 治理关系的联络者

 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既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的司法机关之一。社会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不同主体的配合与支持,而公安机关恰好能发挥各主体之间的联络协调作用。具体而言,公安机关既可以作为行政机关与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明确各自的职权范围,加强不同部门的交流合作又保持着与辖区内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负责平常的消防检查和安全指导工作。再者,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是 24 小时不间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行政部门。因此,公安机关具有联系群众的先天优势。就社会治理而言,公安机关既可以将社会组织、民众的需求反映到相关部门,也可以将政府的工作传递给社会公众。这种天然形成的衔接纽带有利于公安机关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石。

 2. 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而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意义不言而喻。当前,公安机关既要承担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也要肩负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重任。不论是抓获违法犯罪分子,还是解决民众诉求,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践中,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治安风险的识别和预防,也包括违法犯罪活动的精准打击,还包括与人民群众建立良好关系。但无论公安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发挥作用,其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

 3. 矛盾纠纷的化解者

 公安机关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的任务,这在很多警务活动中都有具体体现,如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积极参与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在治安案件办理工作中,民警对于双方具有调解意愿的案件,组织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则也是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的表现。成功化解矛盾纠纷不仅可以增强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也有利于维护辖区的治安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看似无足轻重,但如果任由其发展而不进行化解,就有使矛盾激化带来“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的风险。一旦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地步,便会给当地秩序造成巨大隐

 患。因此,公安机关化解矛盾的过程实则也是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既能够让群众增强对政府的信任,也可以增加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公安机关推动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1. 治安风险仍然突出

 治安风险,即有损治安秩序的各类风险的总称。包括人身安全类的风险、财产安全的风险、公共利益的风险等。当前,治安风险的特点是源头多,风险点分布领域广,新旧交织、内外并存、传统与非传统叠加,这极大地增加了公安机关社会治理工作的难度。就财产安全风险而言,某些侵财案件发生时并没有过多的预兆,民众往往也是在自己的财产遭受实际损害后才预料到了该种情况。以当前常发的网络诈骗案件为例,此类案件多是在案发之后才被公安机关发现或者民众意识到了自己上当受骗,但此类案件的侦破难度较大,公安机关也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追回民众所遭受的损失,因此事件发生后的补救效果较差。但如果能在上述事件发生前或者进行过程中及时止损,便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然而,多数情况下被骗的民众已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因此,此类风险在形成之时难以被公安机关及时发现,民众对此也完全没有意识。不仅是财产类风险,某些公共安全的风险也仍然不容忽视。当前少数民众无法抵制金钱或权力的诱惑,容易

 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进而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这种危害公共利益的风险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之下更应得到重视,因为此类风险一旦酿成实际后果将会给民众甚至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 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尚未完全树立

 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对于社会治理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得以树立的情况之下,警察的号召力将明显增强,公众的配合力、执行力也都会得到显著提升,治安不稳定因素也会相应减少。但是,当前的警察执法权威尚未完全树立,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时常面临公众质疑,在开展警务活动时也会遇到公众不配合甚至抵触的情况。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之下,想要有效动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就会比较困难。目前,民众对公安机关仍心存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的要求也不完全配合。这容易让某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对社会治安也是一种潜在隐患。

 3. 公安机关 治理能力尚有不足

 公安机关的社会治理效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公安机关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公安机关的治理能力体现在多方面,既包括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也包括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还包括协调沟通的能力等。但

 目前,公安机关的治理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依托社区进行治理的综合素质不高、对新型违法犯罪的预防效果不明显、连接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纽带意识不强、各警种之间分散性较强、配合力较弱等等。实践中也经常看到公安机关有关部门“单打独斗”、处理问题时缺少得力帮手、对于群众诉求不能够及时解决的情况,这些都是治理能力不强的现实表现。与此同时,少数公安民警思想懈怠、忧患意识不强,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惰性、在具体办案时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性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公安机关的治理能力。在治理能力尚不完全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容易产生,不安定因素也会随之出现,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提升,就会对整个治理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三、公安机关推动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1. 加强防范工作

 公安机关参与社会治理首先是要有效预防治安风险。防范工作做得好,就能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将违法犯罪的苗头遏制在萌芽之中,维护社会稳定。公安机关加强防范的措施多种多样。一方面,公安机关要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警务室的作用,社区民警要与辖区民众保持密切联系,掌握社情民意,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同时,公安机关还要加强巡逻、排查工作,发挥网格员以及其他专业力

 量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各种安全隐患。要充分利用派出所的优势,强化派出所在基层基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选拔有能力、负责任的领导带领警务人员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要大力推行公安工作的智能化。智能化本身也是“技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防工作做得好,防范工作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数据背景下,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专业化保障和技术性支持。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辖区的不安定因素,通过智能比对来核查辖区存在的治安风险。公安机关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如可以推行线上证明的办理工作、利用警务平台进行线上登记、在案件办理时使用电子化手段,推行电子证明材料等。要加快平台功能完善升级,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平台,以智能化手段推进平台的升级和改良。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技术并非针对公安机关的某一特定部门或者特定警种进行,上述技术化手段完全可以运用到公安工作的各个领域。技防手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之下尤为重要,但不论是人防、物防或是技防的手段,最终目的都是及时准确识别治安风险,为维护秩序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发挥地域优势和特色

 地域的不同造就了某些地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公安机关要学会“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风情民俗选择恰当的治理方式,将各项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地区生活。“枫桥经验”的不断发展,“保安义警”的逐步推广,都是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此外,“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也都是当地维护治安工作的特色组织,他们可以帮助公安机关及时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是守护辖区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应当鼓励支持类似志愿者队伍,为上述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如对于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发现重要线索的人员和组织要给予重奖,对于帮助公安机关化解矛盾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扬,营造良好的辖区氛围。同时,公安机关要注意发挥各地的地理、人文优势,如在农村要充分发挥邻里守望制度的作用,鼓励当地权威人士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同时要加大安全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在城市社区,可以充分发挥网格员、专业巡逻队的作用,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安全检查、矛盾排查等工作。公安机关应当定期针对各自辖区专业力量进行培训和指导,听取他们的建议。但因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需要公安机关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发挥各地专业人士或者辅助人员的作用,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3. 创新警务模式和工作机制

 公安机关治理能力的提高也需要創新警务模式,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要推动警种整合、业务融合,建立一体化的勤务模式,加强不同警种之间的信息互融互通,整合街面巡逻力量,将治安巡逻和交通巡逻有机结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勤务工作,避免将所有的工作压力集中到基层派出所,将所有的办案任务交由基层民警来完成。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避免出现“唯指标论”的情况。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警务协作,着力提升不同所队之间的协同办案能力。要加强对重点时段、重要地区的管理力度,加大辖区治安的巡逻防控力度,推动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的好转。公安机关也要立足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建立更加畅通的各部门交流工作机制。同时,公安机关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听取不同意见。基层民警要坚持以案件为导向,而不是以指标为导向,以更高的标准融入新的工作模式之中,逐渐适应公安机构改革和新型警务模式,为社会治理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推动多主体协同共治

 公安机关所承担的社会治理工作不能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社会力量是联系政府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自愿参与、服务灵活、贴近民生和专业性较强等特点。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的优势,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各项活动。要在法治基础上推动不同主体参与治理工作,大力动员群众自治,完善群众自治制度,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社会性活动,培养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对于企事业单位,公安机关也要定时进行安全指导,严格落实安全检查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应对各类应急事件的能力。公安机关要主动向辖区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对辖区单位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解决,还应鼓励民众和其他组织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并就事关民生的问题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及时借鉴其他地区关于协同共治的先进经验,打造符合实际、高效便捷的自治体系。

 5. 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公安机关治理水平也与自身工作能力息息相关。否则,即便是有再好的警务模式、建立了再为适合的工作机制也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公安机关工作能力的提升可以从提高法律素养和提升业务能力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民警的法治思维,提高民警的法律意识。要让民警养成依法办案的习惯。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采取集中培训、轮番考核的方式,督促民警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常见的、基本的法律条文都能够准确理解和适用。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民警的业务工作能力。业务工作能力包括多方面,既要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办

 案能力、也要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等。可以进行先期的摸底,对基层民警的业务素质有一个整体认知,之后再通过实战化教学、专业化培训等途径,有针对性地解决民警业务工作中所暴露出的具体问题。对于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交换意见、情景还原等方式,全面提高民警的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公安机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识别能力、事件应急能力、组织保障能力,准确识别、及时化解各类风险,在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时,能够根据预案选择恰当的处置方法,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参与者,不仅承担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也时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如何助力社会治理工作、发挥自身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公安机关开展社会动员,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安机关创新警务模式和工作机制,运用先进技术保障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公安机关全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才能够发挥公安机关的应有作用,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

推荐访问:关于公安局运用平台思维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公安局 路径 治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4 微胜文档网 www.beautyinvitation.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9068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