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微胜文档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微胜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5篇

日期:2022-09-16 09:20:04 来源: 网友投稿

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5篇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滨州市红十字会2006—2010年工作规划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滨州市红十字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2006年&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5篇,供大家参考。

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5篇

篇一: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市红十字会 2006—2010 年工作规划

  二 00 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滨州市红十字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2006 年—2010 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各级红十字会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加大对红十字博爱精神的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对红十字会的认知度凝聚全社会的人道力量增强社会救灾救助的实力加快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弘扬正气倡树新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特有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和部署以改善最易受损群体的境况为使命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坚持“服务大局艰苦创业重点突破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面向基层、面向弱势群体提供及时优质服务不断增强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努力开创我市红十字事业的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强化组织建设、宣传教育、备灾救助、卫生救护、兴办实体和对外交流六项基础工作大力实施“爱心五进四助”工程凝聚全社会的人道力量面向基层面向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服务和及时的救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的红十字会组织网络会员、红十字会志愿者每年增加10% 每年筹措救灾款物300万元以上 参加初级卫生救护培训人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5% 每150—200人中有 1 名经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发生率降低事故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组织发展

 1、理顺管理体制。把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理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条件的县区要率先行动其他县要加快工作步伐2007 年完成管理体制理顺的工作任务编制、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经费全部到位。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拓展发展空间逐步建立起快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2、加强组织建设。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红十字会各县区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红十字会组织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专兼职工作人员。突出抓好城市社区红十字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村级红十字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的红十字会组织网络为红十字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发展红十字会员队伍。摸清会员队伍的现状。在巩固现有会员的基础上做好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将与红十字工作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吸收为团体会员。加强会员教育强化会员意识。到 2010 年会员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 6%。重点规范会费缴纳程序各级红十字会按规定逐级缴纳会费。

 4、发展壮大红十字志愿者队伍。市、县区红十字会成立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委员会加强对红十字志愿工作者队伍的组织和领导。面向全社会广泛吸收热心红十字事业的人士加入红十字志愿工作者队伍。制定《滨州市志愿工作者管理办法》和《发展红十字志愿工作者工作规划》规范志愿工作者的招募、培训、使用、管理和奖励办法统一标志、证书、证章充分调动志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常组织具有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受群众欢迎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地发挥红十字志愿工作者的作用。

 (二)强化宣传工作弘扬红十字精神

 1、突出宣传重点。以宪法和基本法律为主要内容以《红十字会法》为重点广泛宣传红十字的性质、宗旨、作用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国际红十字运动七项原则和红十字精神。将其与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将红十字会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2、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活动促宣传的工作思路努力增强宣传效果。将红十字法律法规纳入普法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建立市红十字会工作网站广交红十字网友提高红十字网站的社会点击率使之成为广大会员、志愿工作者的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通过

 开辟专题专栏、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质量和水平。精心开发和制作红十字宣传品加强活动筹划提出有创意、感动人、吸引人的口号打造符合红十字宗旨、凸显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提高红十字会的公益形象扩大宣传效果增强感染力提高红十字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满意度。

 3、加强宣传队伍建设。认真研究红十字宣传工作的规律、内容和方法积极开展工作研讨与经验交流培训骨干提高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使红十字工作者成为红十字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实践者。

  三重点抓好备灾工作提高应急救灾能力

 1、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把备灾救灾作为红十字会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成为非政府组织中的主要救援力量。完成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的建设任务。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红十字会的救灾工作。广泛开展救灾物资的募集、储备工作全面提高红十字组织的备灾救灾能力为及时进行援助工作创造条件。各县区红十字会要积极开展阵地建设依法独立进行救灾募捐活动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的新路子广开建立筹资渠道。市红十字会建立人道救助基金。争取政府支持依法开展募捐工作。与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各类商会、协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稳定的救助资金。鼓励民间捐资保护群众的捐赠热情。大力兴办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服务设施和实体。通过举办义演义卖等大型公益活动、项目运作等形式实现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县区红十字会要建立救助、救济、互助等类基金。各级红十字会要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公益意识、较强策划能力和一定专业知识的筹资队伍。建立健全社会捐赠、物资采购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组织、舆论、社会监督主动配合审计部门的审计切实维护红十字会的信誉。

 3、积极配合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积极参与政府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助手作用在救灾工作范围和方法上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分工严格按照国际联合会的规定进行做到有序、高效。规范救灾信息管理建立与上级红会和下级红会的救灾信息传递系统确保救灾信息畅通、迅速和准确提高处理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信息搜集和管理水平。各级红十字会要制定救灾救助预案、群众自救互救预案和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护预案。在红十字专职工作人员和会员中广泛开展救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建立红十字紧急救援与日常急救培训、募集备灾款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快捷高效的救灾工作体系及时协助政府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

  四认真组织实施“爱心五进四助”工程不断开辟新的救助领域

  针对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我市实际坚持以社会募集为主争取政府配套为辅深入扎实地组织实施“爱心五进四助”工程。

 爱心进党政机关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党员干部的行为是社会行动的导向。要善于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关心百姓疾苦关注弱势群体率先垂范奉献爱心带动全社会的力量将爱播洒到社会需要的各个角落。爱心进学校培育“四有”新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爱心教育把爱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引入课堂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心进社区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在社区大力宣传“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树立尊老爱幼、相互帮助、扶危济困的新风尚形成家家亲情融融、户户和睦相处的新局面。爱心进企业畅通慈善事业的源头活水。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强红十字精神和红十字运动在企业的传播工作积极开展与企业界的交流和合作让企业家在了解红十字事业的过程中参与红十字会的活动支持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同时帮助企业不断提升公众形象和品牌效应。爱心进农村把关爱送到最基层。各级红十字会要把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募捐活动作为推动农村红十字会工作的抓手协助政府建立健全农村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各级红十字会要把资助特困农民参加“新农合”作为爱心进农村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爱心五进工程”的实施设立专项救助基金重点开展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四助”活动每年至少资助 8000 名特困农民参加“新农合”帮助 300 名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资助 100 名 80 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安度晚年 帮助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 200 人度过难关。在开展救助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救助的方式为受助者建立长效

 救助机制。

  五加强卫生救护培训全面推进“三大捐献”工作

 1、广泛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加强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红会举办的卫生救护培训班逐步建立起一支人员精干的师资队伍。建立市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中心加大初级救护培训力度对建筑行业、外资企业、旅游酒店、汽车驾驶、社区安保及社区居民进行初级救护培训使其从业人员具备初级救护能力。每个县区建成一个规范化的卫生救护培训基地。到 2010 年参加初级卫生救护培训人数达到全市人口的 1.5%以上。每 150—200 人中有 1 名经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高危作业特殊人群或易接触意外伤害事故的人群10%以上的员工接受救护员培训。

 2、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和总会《关于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意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红十字会的援助稳步推进“青年同伴教育”活动。

 3、全面推动“三大捐献”工作。认真贯彻《献血法》积极参与并推动无偿献血工作保证临床用血机采成分血达到标准 配合市政府开展无偿献血表彰工作。

 加大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力度 积极配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山东分库”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捐献不断扩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队伍。做好遗体、组织器官捐献的宣传、登记工作。

  六加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红十字会组织。成立学校红十字会工作委员会制定《学校红十字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对学校红十字工作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到 2010 年全市 90%的学校建立红十字会组织。

 积极开展创建红十字模范校活动。在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的同时加强先进典型的培养通过“十佳”模范校、“十佳”红十字青少年、“百优”红十字青少年的评选提升全市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到 2010 年全市红十字模范校达到 50 所创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

 学校红十字青少年工作要以“爱心进学校”活动为载体把爱心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对青少年会员传播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进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教育和健康教育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符合红十字宗旨、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救助活动。

  七加强社区红十字工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 建立健全社区红十字会组织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爱心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开展普及红十字会知识、卫生保健、预防艾滋病等基本知识的宣传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居家护理等技能培训开展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活动。综合运用公益性无偿服务、互助性低偿服务、市场性有偿服务等不同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8 年前全市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博爱互助中心。

 认真贯彻总会、民政部《关于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国社区服务示范活动的意见》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区活动健全制度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提高水平。到 2010年全市有 2 个社区达到全国红十字社区服务示范区标准。

  八加强交流与合作探索新的工作领域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人士、慈善家、民营企业家、热心红十字事业人士的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增强红十字会组织的综合实力和救助能力。积极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红十字会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加强项目建设在募捐救助、救护培训、社区服务、红十字青少年等领域开展交流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九兴办实体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各级红十字会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开拓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按照“有利于发展红十字事业...

篇二: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减灾活动方案 今年以来,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我国洪涝灾害呈现多年少有的南北并发、多地齐发态势,我县也遭受了大风、冰雹、暴雨、洪水、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针对当前灾情频发,20**年 8 月 1 日国务院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相继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防灾避险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 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防灾避险和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新政办明电〔20**〕225 号),对当前防灾减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就做好我县防灾减灾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增强防灾救灾工作的责任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当前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做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防汛抗洪工作作为重大任务,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李克强总理在 7 月 29 日召开的国务院防汛工作专题会议上再次作出部署,要求把提前疏散、转移群众作为防灾避险重要手段,进一步强化群众生活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张春贤书记和雪克来提• 扎克尔主席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防

 灾减灾工作,要求全疆认真梳理薄弱环节,堵塞漏洞,完善预案,加强各类灾害的防范应对,扎实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工作,妥善转移安置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当前,正处于“七上八下”的防汛关键期,伊犁河谷出现大风、冰雹、暴雨等极端天气,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防汛抗洪抢险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各乡镇(中心)、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自治州的工作部署,以及各级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和风险区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坚决避免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二、切实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中心)、各部门主要领导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主要领导负责制,严明防灾减灾工作纪律,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民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好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导作用,督促、指导各乡镇(中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各乡镇(中心)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既要各司其职、认真履职,又要协作配合,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要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明确风险区群众撤离路线和责任人,层层细化工作措施。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坚决贯彻以防为主,扎实

 做好防灾避险工作,尤其是要提前做好山区、水库、学校、医院、敬老院、在建工地及办公宿营区、旅游景点、避灾场所等灾害防御工作。

 三、扎实做好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各乡镇(中心)、各部门要高度关注天气变化情况,进一步加强灾害风险监测,密切跟踪和监测雨情水情汛情灾情发展趋势,切实做好分析研判,严密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其他次生灾害,及时排查、消除自然灾害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类隐患,强化多部门联合会商,充分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极端天气期间,气象部门要加强预测预报频次,及时发布最新情况,力争为防灾减灾和受灾群众转移争取时间。各乡镇(中心)及国土、水利、交通、民政、农业、林业、旅游、煤炭、畜牧、住建等部门,要认真开展风险隐患点排查整治,对于灾害易发生地点,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无法整改的,要加强检测,特别是极端天气期间,要安排人员 24 小时值守和安全巡查,严防隐患衍生为重大险情。要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广播、电视、村(社区)电子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切实做到预警信息“发送到户,预警到人”。

 四、及早做好风险区群众避险疏散转移工作 在可能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强降雨、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重大险情发生前,各乡镇(中心)及有关部门要坚

 决、迅速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处于危险区域的群众提前转移疏散。要提前细化避险路线,确定避灾场地,并逐村逐户逐人告知警示方式、转移路线和避灾地点。灾情发生时,对于群众能够自行安全转移的,沿途安排专人引导;对于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无法自行安全转移的,要提前制定“一对一”救助措施;因洪水围困、道路损毁、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原因导致群众无法自行安全转移的,各乡镇(中心)要统一部署,协调联动,及时调配车辆、工程机械,进行分批次有序疏散转移;要加强人员转移以后的安全管理,严防灾害威胁解除前群众擅自返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五、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受灾地区要通过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所、有医疗保障。在尊重受灾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受灾群众能通过投亲靠友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散安置,并按规定及时发放生活补助。要切实加强集中安置点的管理,切实做好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安巡查等安全防范工作,及时组织卫生防疫人员开展卫生消杀和防病防疫工作,确保灾后不发生疫情。要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设施和服务,对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细化特殊服务措施,给予优先保障。

 六、做好救援物资保障工作

 各乡镇(中心)和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救灾物资储备库自查,按照“便于管理、方便使用”的原则,对储备的各类救灾物资进行清理登记,分类、规范保管,对库存不足、消耗量大的应急物资,及时进行补充,保障应急救灾需要。民政局要建立健全应急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协议储备和紧急调拨机制,根据各乡镇(中心)实际需要及时调拨物资,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要确保救援物资质量合格、安全、可靠,尤其是应急食品和饮用水,要严把质量关,安排专人负责物资订购、灾区调拨、群众发放等各环节的验收监督工作,坚决避免将质量不合格物品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七、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强降雨期间的应急值守 各乡镇(中心)、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辅助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队伍体系,加强队伍管理。强降雨期间,要加强应急值守,乡镇(中心)主要领导要亲自带班,切实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和风险隐患区域的巡查。一旦发生重大灾情,要果断处置,并第一时间向县有关领导和应急办报告,同时做好灾情损失统计和上报工作。

 八、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 要持续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针对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突发性灾害,广泛向公众尤其是山区牧民、中小学生、工矿企业职工普及灾害风险知识及自救互救、避险逃生等技能,不断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

 力。宣传工作以各乡镇(中心)为主,相关专业部门配合指导,既要发挥好乡镇(中心)的主体作用,也要注重发挥“访惠聚”工作组和相关部门的作用。特别是文广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等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以及党和政府防灾减灾成效,为防灾减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8 年度社会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要点 2018 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上海市社会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民政部的要求和部署,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理念,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认真落实上海民政工作会议的任务要求,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出亮点,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推动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社会救助工作 主要围绕解决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力,以开展“提升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服务质量年”专项行动为抓手,聚焦制度完善、聚焦规范管理、聚焦精准救助、聚焦创新发展,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加积极健康发展。

 (一)推动《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立法工作。修改完

 善《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草案,结合地方立法年度立项安排,适时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市人大进行审核审议,为上海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社会救助法律保障。

 (二)做好 2018 年度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工作。本着“老事新办、好事更好”的原则,做好元旦春节帮困送温暖工作,坚持政府制度性安排托底与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相结合,在传统节日中传递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

 (三)稳步提标扩面,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一是调整完善本市资助参保、门急诊医疗救助、低保家庭成员中非本市户籍人员纳入本市低保救助政策。二是做好调标工作。4 月 1 日起,科学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分类救助对象、定期定量生活补助救济对象、特困供养人员补助标准以及低收入困难家庭申请专项救助收入标准、申请救助家庭中就业人员收入豁免标准等,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与本市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三是研究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问题。

 (四)完善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救助综合效益。一是困难群众建档立卡机制。以民政救助系统业务数据为基础,以相关委办局及社会组织的社会救助数据为补充,实现社会救助数据实时交换,推进困难群众建档立卡,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切实推动精准救助。二是救助申请审查与复核机制。

 围绕“收受分离、全市通办”,梳理并完善社会救助相关业务审批审核流程,出台《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等文件。三是救助资金管理发放机制。梳理并优化完善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流程,规范资金发放。继续推动粮油帮困电子化结算试点工作。四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制定《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生力军作用。五是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出台《关于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充实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五)加强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体系建设。一是抓好救助管理机构登记达标创建工作,达标率达到 80%。二是继续开展职业乞讨专项治理活动,加强禁止乞讨的重点区域管理。三是加大寻亲甄别工作力度。四是完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指标。

 (六)加强社会救助政策规律研究。加强社会救助规律研究,做好政策储备,提高政策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加强与国际大城市及国内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相关社会救助政策的对比研究,深化对上海低保对象动态调整与生活情况的研究,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各项社会救助项目调标依据;二是低保对象的合理覆盖面及实现路径;三是低收入对象的准入门槛及保障措施。

 (七)加强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优化“社会救助业务平台”“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进一步强化全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救助信息的共享,搭建救助资源、救助需求对接平台,努力提高社会救助的工作效率。

 (八)发布社会救助白皮书。结合改革开放 40 年,全面梳理上海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发展特色、发展亮点,发布《上海社会救助白皮书》。

 (九)进一步提升核对工作能力。一是适时拓展核对项目。推进社会救助家庭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核对工作,继续跟进外来人才住房保障、法律援助、困难职工生活补贴等项目引入核对机制的最新进展。二是全面推进数字档案和可视化审核应用。三是对核对项目业务流程、系统功能等进行优化和升级改造。

 (十)加强社会救助议事协调。一是承担好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职责,适时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加强部门合作,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二是开展 2017 年社会救助绩效评价。完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流程,加强各区自我评价、实地核查、综合评价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对各相关单位完成社会救助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绩效评价结果报市政府并通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区。

 二、防灾减灾工作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的部署,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理念,在完善科技备灾、加强社区减灾、统筹救灾力量、提升救灾能力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本市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国家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救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制度体系。出台《本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市、区成立减灾委员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减灾委成员单位协调机制,建立与其他灾种指挥部的联动机制,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发挥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

 (二)提升科技减灾备灾能力。一是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进一步在灾情快速获取和传输技术、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方法体系、空间技术减灾应用、灾后需求救助精准评估技术等方面,推进减灾救灾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力度,引导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具、新服务发展。二是推进“北斗”省级平台建设和使用,指导各区做好“北斗”手持终端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工作;依托“北

 斗综合减灾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提升本市灾情统计和上报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及时性。

 (三)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一是根据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

篇三: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民政 2017.1618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栏 基层调研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基石。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2017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民政部党组决定组建32个工作组,对口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位部党组成员各带1个工作组,负责1个省份的工作;各司(局)、驻部纪检组及全国老龄办各负责1个省份的工作。按照“蹲点乡、抓住县、联系省”的工作方法,32个工作组围绕指导推动基层开展民政工作,总结推广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经验做法,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推动民政部机关作风转变为目标任务,开展贯穿全年的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为集中反映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本刊特开辟“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栏,连续报道各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民政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措施成效,宣传各地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创新举措、典型经验和人物事迹,展示机关干部蹲点期间的所思所悟,以期在全国民政系统掀起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工作氛围,同心协力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策划

  执行 / 本刊编辑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题报道◎

 民政部第4工作组 云南省民政厅关于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云南省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气候立体多变,地震、滑坡、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二五”以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全省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实践(一)高度重视,成功应对多次重大自然灾害。近年来,云南先后遭受了鲁甸地震、景谷地震、4年连旱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和严重灾害损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本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力做好每次灾害应急救援、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省年均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余万人次,累计完成54.7万户民房恢复重建 ;同“十一五”时期年平均值相比,因灾死亡人口下降56%,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降低24%,灾害防御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云南省将灾区民房恢复重建与地震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统筹谋划,有效整合多方面资金资源,一举解决新房重建和旧房改善两大难题,极大地改善了灾区群众住房条件。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二)充分协调,省级减灾委作用得到较好发挥。2016年,省减灾委成员单位由36家增加至56家,省编办专门核定1名省减灾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厅级)职数,省减灾委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同时兼任分管救灾副厅长。省减灾委综合协调职万方数据

 2017.1619中国民政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栏 基层调研能得到较好发挥 :一是不断完善灾情会商制度,组织开展年度灾情形势研究,发布全省阶段性自然灾害趋势预测和年度自然灾害情况报告 ;二是负责组织重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和协调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和10项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应急“三小”工程等 ;三是推动出台《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将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省减灾委的大力推动下,全省所有州(市)、县(市、区)都成立了减灾委。(三)统一规划,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初成规模。2008年以来,云南省级财政每年年初预算安排2亿元,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和10项重点工程。省民政厅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逐步建成了以民政部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为中心,昆明、昭通、曲靖、红河、大理、楚雄、普洱、文山、保山9个省属分库为基础,7个州(市)库为辐射,92个县级库为支撑,乡镇储备库(点)为补充,布局合理、点面结合、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基本覆盖了全省多灾易灾地区。根据云南灾情,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确保每年至少储备帐篷10万顶、棉被25万床、大衣10万件、衣服7万套、折叠床8万张等30多个品类的救灾物资 ;省财政每年都安排2000万元的省级救灾物资采购经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还会追加采购资金;多灾、易灾州(市)、县(市、区)每年会采购一定数量的本级储备物资。民政部门与公安边防等部门签订协议,逐步探索出了救灾物资调运由“部队车辆运输、部队官兵搬运、警车开道、专人护送”的救灾物资调运新模式,确保大灾发生后快速、安全、高效地向灾区调运救灾物资。(四)大力投入,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在防灾减灾救灾装备设施方面,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都配有民政救灾车辆的基础上,省财政专门投入6830万元资金,为全省所有乡镇配备了救灾车辆。2013年至2014年,省政府安排5160万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补助资金,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每县补助40万元,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全覆盖。在居民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实施了防灾应急“三小”(小应急包、小册子、小演练)工程。截至2016年底,省级累计投入资金1.76亿元,为全省1310万户家庭发放了防灾应急小册子,为683.59万户家庭发放小应急包,组织开展防灾应急小演习1.46万余次。在灾害信息员队伍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全省共有1.8万余名灾害信息员,每年轮训一遍 ;通过军地共建,1620人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应对地震、地质、气象、旱涝等灾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精心组织,社会参与和地震保险试点初显成效。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民政厅建立了“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云南省民政厅更加重视发挥“云南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的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参与减灾救灾社会组织数据库,进一步健全日常联络和应急协调社会组织相关工作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救灾。作为地震住房保险先行先试省份,云南省从2015年开始在大理州开展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试点,每年省政府安排地震保险保费补贴专项资金1929万元。2015年保山昌宁“10·30”5.1级地震,永平县受灾农户共获得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赔付资金753.8万元 ;2016年大理云龙“5·18”5.0级地震,保险理赔共计2800万元 ;2017年大理漾濞“3·27”5.1级地震发生后,省民政厅积极协调诚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绿色理赔通道,现场查勘、现场定案、现场理赔,灾后第二天就成功支付理赔款2800万元。在大理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2017年,省财政又安排1124万元在玉溪市开展政策性地震农房保险工作。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主要经验云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工作思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从本省自然灾害特点和经济发展条件实际出发,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其主要经验和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法制意识强,出台修订多项防灾减灾法规政策。制定出台了《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云南省地震监测管理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防灾减灾地方性法规政策 ;及时修订了《云万方数据

 中国民政 2017.1620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栏 基层调研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规定》等法规政策,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省民政厅还制定《救灾应急工作规程》《云南省省级救灾物资管理办法》《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确保应急救灾高效有序开展,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保障。(二)风险意识强,主动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在全面总结和科学分析本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正方两面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提出“主动防灾、充分备灾、科学救灾、有效减灾”的工作思路,贯通灾害管理的全过程,统筹部署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08年至2012年,实施了涵盖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等内容的10项重大措施,全省的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处置等能力显著提高。从2013年开始,云南省计划用5年的时间,继续实施以提升大震监测预报、提高抗震设防、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加强应急救援等4项能力建设为重点的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10项重点工程。(三)创新意识强,大胆尝试防灾减灾救灾新做法。针对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足、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的问题,“十二五”时期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实施了防灾应急“三小”工程,有效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云南省探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办法,特别是通过推行项目管理机制、分级负责制和包保责任制,把灾区民房恢复重建与地震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及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较好地改善了灾区群众住房条件。云南省还注重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积极推广减隔震技术的市场应用,在鲁甸地震部分民房重建中采用钢架结构,有效提高了城乡建设的抗震水平。(四)统筹意识强,全面整合资源做好防灾减灾救灾。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由部门分头推进逐步向系统协同推进转变,有效整合全省各方面资源,促进防灾减灾救灾整体能力提升。一方面,加强灾情会商,推动信息共享和协同救灾。以省减灾委名义印发了《云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建立云南省自然灾害灾情会商制度的通知》,加强不同部门在灾情预警预测、灾情数据统计等工作方面的沟通会商,促进信息共享和救灾统筹 ;集成全省所有应急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物资等专题数据,开发完成了云南省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注重统筹政府与社会力量、防灾减灾与应急救灾、地震重点危险区与非重点危险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在测、报、防、抗、救等多个工作环节,加强资源整合,强调综合施策,不断健全防震减灾体制机制,统筹推进防震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挑战(一)面临的灾害形势依然非常严峻。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云南省地震、地质灾害和旱灾风险较高,多灾连发并发的特点突出,灾害损失较为严重。云南全省84%国土面积的地震基本烈度均在7度以上,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每3年发生6级以上地震2次,每8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次。云南省地质环境复杂脆弱,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8.68%,已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达2.56万个,受威胁人口267.31万人,受自然因素变化与工程活动激发,地质灾害隐患点还将不断增加。云南省每年都遭受季节性干旱,“十二五”时期更是发生了四年连旱的罕见严重灾情。多灾频发的同时,云南省又受到全国控烟政策的明显影响,各级财政收入面临持续下滑的风险,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持续投入势必受到较大影响。(二)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近年来,云南省虽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防灾减灾救灾工程,但由于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全省整体抵御灾害的基础和能力依然薄弱。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滞后,城乡建筑、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与面临的灾害风险不相适应,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不够,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基层和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装备配备投入不足。农村群众住房设防标准普遍偏低,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较为薄弱,因灾致贫、因灾返贫、小震大灾等问题突出,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难度大。基层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技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不够。云南省灾情快速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投入绩效评估、灾害综合治理、全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等能力建设滞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装备不足。监测预警技术亟待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地震台(下接第25页)万方数据

 2017.1625中国民政最美基层民政人(上接第20页)网密度和监测能力偏低,大震危险源识别与探测能力不足。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和手段有待提升,专业监测与群众群防融合不够。气象监测站网现代化程度不高,天气预报预警核心技术不强。加强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做好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综合风险防范。强化多灾种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信息服务,提升灾害早期识别和立体监测能力,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开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排查调查。以“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开展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等自然灾害危险源的调查、观测、探测和排查。建立省级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构建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进一步提升灾害速评特别是地震灾害速评与信息服务能力。(二)进一步提升城乡建筑和公共设施抗灾能力。全面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提高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设施安全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开展城市住房抗震加固,提升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

篇四: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008年民政部推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江西省各地结合社区实际,通过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同时,江西省以社区防灾减灾项目为有利契机,积极加强与民政部的项目对接,加强与国际性公益组织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科学化、项目化社区综合减灾体系。目前,江西省成功创建了 188 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 235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注重强化领导,防灾减灾有机构一是规划引领。2011 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赣府厅发﹝ 2011 ﹞ 75 号),明确指出“加强城乡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规划期间江西省综合防灾减灾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对我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作出统筹规划和整体安排。同时,省减灾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指导意见》(赣减委﹝ 2011 ﹞ 1 号),进一步对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每年省民政厅都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到民政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下达创建指标任务,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各项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二是成立机构。为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各县(市、区)都成立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及目标任务,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区组织实施、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开展创建工作的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参与的联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小组,确保基层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组建队伍。开展创建工作的社区普遍成立了灾害信息、应急抢险、转移安置、后勤保障、医疗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组,全面负责社区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助工作。同时社区还成立了社工、党员、退伍军人、坚持﹃五个注重﹄扎实推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喻尊平 / 文并图FILED WORK/ 实务

 中国减灾

 2016·1 月上 56

 1 月上·2016

 中国减灾 57

 中国减灾

 2016·1 月上 58共青团员、村(居)委会干部、村(居)民等组成的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确保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灾、生产自救、查灾核灾等工作。注重制度建设,防灾减灾有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江西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省级带好头、市级全覆盖、县级广铺开的三级激励机制。省级层面,今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对本年度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分别给予 2 万元、1 万元奖励。市级层面,有七个设区市制订了激励办法,对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分别给予 1—3 万元、0.5—1 万元奖励,有效提升了基层社区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县级层面,除社区激励机制外,一些县(市、区)还出台社区干部奖励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干部参与创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二是建立健全联创机制。在创建国家和省级示范社区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以县为单位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储备项目库”,探索建立市级和县级示范社区的创建及命名机制,努力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四级联创机制,进一步扩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参与度。同时,江西省对社区申报条件作出严格要求,社区创建工作逐级评选,择优推荐,梯次创建,巩固和提升了创建质量。三是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注重加强对已命名社区的日常管理,要求已命名社区坚持经常性开展各项防灾减灾活动,力求做到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对已命名的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定期复核,对抽查不合格的社区,下发通知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仍未达到创建标准的社区,按照相关程序撤销其称号。注重培训演练,防灾减灾有预案一是健全预案。目前,江西省不仅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各乡镇(街道)、社区也相应建立了救助应急预案,特别是开展创建工作的社区都建立健全了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预案结合社区灾害隐患、脆弱人群、救灾队伍、救灾资源等实际情况,明确协调指挥、预警预报、隐患排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预案启动标准简单明了,符合社区自身灾害隐患特点,社区干部和居民容易理解。预案包含所有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所有脆弱人群的信息以及对口帮扶责任分工等,并根据灾害形势变化和社区自身实际及时修订完善。二是强化培训。基层各级把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进行了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了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意识、快速决断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同时,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开展防灾减灾业务培训,使全体减灾救灾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启动预案的条件和程序,熟练掌握辖区内各单位、各隐患点分布情况。三是定期演练。开展创建活动的社区每年都举行救灾应急演练,演练活动密切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社区居民、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广泛参与。这些活动使大家了解社区的避险路线、紧急避难和安置场所,掌握了基本的自救互救常识和技能,提高了避灾快速反应能力。注重隐患排查,防灾减灾有底数一是摸清灾害隐患点。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排查摸底,摸清社区内地震灾害、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隐患,摸清社区各种公共卫生、交通、治安和公共安全隐患,摸清社区内潜在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以及各类生产事故的隐患等。二是掌握社区脆弱人群和居民危房清单。通过排查摸底,掌握社区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清单),外来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清单等。摸清社区居民危房情况,以及公共设施安全隐患清单。针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脆弱群体,制定发生突发灾害时保护弱势群体的工作对策,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应急帮扶措施,确保在灾情发生时,他们能够顺利转移到安全区域。三是科学设置应急避险场所。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及时明确已有和新建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和FILED WORK/ 实务

 1 月上·2016

 中国减灾 59管理人员等信息,配备应急食品、饮用水、衣被、照明、厕所等基本生活用品和设施。并明确应急疏散路径,在应急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地方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应急避难场所。注重理念创新,防灾减灾有成效一是加大宣传,营造防灾减灾浓厚氛围。各地通过点面结合、集中宣传教育与日常宣传教育结合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一方面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大好时机,大力开展由减灾委组织的大型广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一方面重视“小社区”、做好“大文章”,以社区、学校为重点,引导社区和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经常性教育,扎实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创新形式,搭建防灾减灾新平台。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立社区防灾短信平台,出现

 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兴街道官牌夹社区组织社区

 内恒盛科技园工作人员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卫生所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进行

 卫生应急救护培训

 九江市六中开展防震疏散演练 灾害性天气及时向社区居民发出预警信息。有些社区建立了社区防灾减灾 QQ 群,既可以及时向社区居民通报防灾减灾信息,又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平台。各地还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社区力量,组织老年腰鼓队、秧歌队、剧团等经常性开展防灾减灾文娱活动,让居民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三是因地制宜,针对性开展宣传教育。农村社区重点开展雷电、山洪、冰雹、台风、雨雪冰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防范知识及避险逃生技能的宣传教育;城市社区重点开展火灾、地震、台风、城市内涝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避险宣传教育;中小学校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应急演练、专家讲座、观看展览和专题片等方式,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书本活动,切实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

篇五: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x xx 县抗旱应急预案 (第一篇)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造成的损失,保障生活用水,协调生产、生态用水,全力保障和促进 xx 经济社会高效发展。适应 xx 县抗旱工作需要,增强干旱灾害防范意识,落实抗旱减灾措施,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在抗旱工作中的作用,保证抗旱应急工作依法、科学、有序、高效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影响和灾害损失。

 2 1.2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 xxx 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为指引,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以保障城乡居民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重点协调粮食生产安全和民生工业用水,兼顾一般生产、生态和其它用水。

 3 1.3 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xx 省抗旱应急预案》《xx 市抗旱应急预案(试行)》《xx 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技术标准:《抗旱预案编制导则》《气象干旱等级》、《农业干旱等级》《旱情等级标准》《干旱灾害等级标准》、《土壤墻情评价指标》《抗

  2 旱预案编制大纲》。

 4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 xx 县辖区范围内突发性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干旱灾害包括因干旱引发的农作物减产和城乡供水危机)。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设立抗旱指挥机构,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抗旱指挥机构(办事机构),行政村(社区)设立抗旱工作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行政村(社区)等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分级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单位的抗旱应急工作。

 1 2.1 组织指挥机构

 设立 xx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全县的抗旱应急工作。

 xx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指挥长,分管应急工作副县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分管水利副县长、县人武部副部长、县政府协管应急工作同志、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县水利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县委宣传部、县人武部、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广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卫健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科工局、县林业局、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生态环境局 xx 分局、县人社局、县红十字会、县消防救援大队、武警 xx 中队、县气象局、县水文局、县自来水公司、县供电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相关单位成员。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县防办)设在县应急管理局,承

  3 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常工作。

 2 2.2 组织指挥机构职责

 1 2.2.1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抗旱工作职责

 贯彻执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指示、命令,组织抗旱知识与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抗旱的演练;组织编制并实施抗旱预案;组织开展抗旱检查、督查,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及时处理抗旱工作中的问题;组织旱情会商;协调、指导重要江河、水工程、应急水源等抗旱应急供水调度;督促各级各部门贯彻执行上级抗旱调度命令和批准的抗旱应急供水方案;组织指导抗旱物资的计划、储备和调用;负责发布全县旱情通告;负责抗旱应急响应启动和终止;督查乡镇人民政府行政首长抗旱责任制落实情况等;紧急抗旱期,根据抗旱工作的需要,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

 2 2.2.2 县防办职责

 承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拟订全县抗旱工作的有关政策、管理制度和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修订全县抗旱预案,组织、指导应急预案演练;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制定和实施抗旱预案;协调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组织干旱灾害会商;收集、上报和发布各级各相关部门上报的旱情、灾情信息和抗旱工作动态;编制和发布旱情通告;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出应急响应启动与终止的建议;负责中央和省、市、县抗旱经费、抗旱用电用油指标计划安排;负责县抗旱物资储备规划和年度购置计划制订以及物资统一调用;组织、指导全县抗旱指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组织、督导全县抗旱服务组织、旱情监测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4 3 2.2.3 相关单位职责

 县委宣传部 :负责把握抗旱宣传导向,实时发布重大旱情信息,及时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抗旱救灾新闻宣传报道。负责作好对外、对上宣传,负责协调县外新闻媒体的釆访。

 县发改局 :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有关抗旱工程和非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查和投资计划安排;指导抗旱规划编制;负责中、省、市下达和县本级抗旱救灾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落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物资的调令。负责旱灾期间煤、电、油、气等重要生产生活运行要素供应协调。

 县教育局 :督促指导全县教育系统抗旱工作,组织开展抗旱、节水、防灾减灾抗灾常识教育工作,督促指导教育系统各单位切实解决因旱饮水困难问题。

 县科工局 :负责协调各通讯企业做好所辖通信设施的安全保障;优先保障各级抗旱指挥机构的通信畅通和各类抗旱信息传递。

 县公安局 :负责维护抗旱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工作,保障运送抗旱人员和物资的道路交通安全畅通;依法打击造谣惑众、偷窃抗旱物料、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和监测预警设备、干扰抗旱工作等违法犯罪活动;会同相关部门调处抗旱水事纠纷。

 县民政局 :组织指导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

 县财政局 :负责申报、筹集、安排抗旱救灾资金,配合做好防汛抗旱专项资金的分配和监管等相关工作。

 县人社局 :做好抗旱救灾先进典型的及时性或者临时性表彰奖励工作。

  5 县自然资源局 :组织实施水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工作;负责依法优先办理抗旱工程征地、抗旱救灾用地保障工作;监督、指导釆矿等企业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协助抗旱用水纠纷处理。

 局 市生态环境局 x xx 分局 :参与较大或跨区域因旱灾造成的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负责做好抗旱应急用水的相关环境保护工作。

 县住建局 :参与较大以上旱灾的应急处理。

 县交通运输局 :负责协调本系统运力资源,组织抗旱救灾运输工具,优先运送抗旱救灾人员和物资,保障抗旱救灾运输畅通。进入抗旱紧急期,执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负责组织、协调征调交通运输工具。

 县水利局 :负责全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拟定全县和跨区域水中长期供水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编制干旱灾害防治规划并指导实施;组织编制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的抗御旱灾调度及应急水量调度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旱情的监测预警和水利行业旱情信息收集上报;指导全县水利行业供水和乡镇供水工作;组织、指导全县抗旱工程建设;指导、协调处理跨县域抗旱用水纠纷;指导全县节约用水工作。

 县农业农村局 :及时调查核实上报农业干旱灾情信息,组织指导农业抗旱和灾后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组织安排县级农作物抗灾种子储备和区域性应急调用安排;负责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节水项目的管理;负责旱灾期间畜牧水产防疫工作;协助抗旱水事纠纷处置;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型新农业。

 县文旅广体局、县融媒体中心 :负责全县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建设管理,把旱灾预警广播纳入农村“村村响”管理体系。组织广播、电视

  6 新闻媒体做好抗旱宣传报道工作;及时准确报道经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审定的旱情、灾情和各地抗旱动态。督促指导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做好农村广播“村村响”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农村广播“村村响”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农村广播“村村响”及时预警响应作用。

 县卫健局 :组织、指导干旱灾害发生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护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监督、监测饮用水卫生状况,防控干旱灾害导致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及时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信息。

 县应急管理局 :协调、监督、检查、指导全县抗旱日常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统一的抗旱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并建立健全旱灾类的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组织协调较大以上旱灾的应急救灾工作;组织协调抗旱救灾中涉及安全生产的应急处置工作;组织指导旱区灾民临时救助工作;按权限管理、分配中、省、市及县级下达的救灾物资,并监督使用。

 县林业局 :做好林区、风景名胜区抗旱工作和林业生态保护;因抗灾需要砍伐树木时,优先办理相关手续。

 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负责干旱期间县中心城区排水(含污水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灌溉的行业管理和停水区域群众送水工作;监督指导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抗旱有关工作。协助做好较大以上旱灾的抗旱救灾工作。

 县自来水公司 :负责县城供水工程安全运行,及时向县政府、县防指报告城镇供水状况,并做好严重缺水情况下城市供水相关工作。

 县红十字会 :依照有关法规规定,组织、指导其职责范围内的社会募捐及实施工作;向上级红十字会上报灾情、疫情,并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7 组织、指导开展备灾救灾和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警 县人武部、武警 x xx 中队 :根据抗旱救灾需要,及时组织驻桂官兵、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抗旱救灾工作;办理县人民政府提出的部队参加抗旱救灾事宜,做好政府与执行抗旱救灾任务部队之间的协调工作。

 县消防救援大队:根据抗旱救灾需要,及时组织消防救援队伍出动消防车辆进行送水,解决灾区群众饮用水困难。

 县气象局 :负责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对旱情形势作出气象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县防办提供短期气候预测、中短期天气预报、实时气象信息及天气形势分析资料;根据旱情、气象条件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令,适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减轻旱灾损失。

 县水文局 :做好水情、旱情通报;提供水文分析情况和水情预报。

 县供电公司 :负责所辖电力设施的运行安全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调令的实施;组织保障灾区抗旱救灾的电力供应。

 3 2.3 乡镇、街道防汛抗旱指挥部

 各乡镇、街道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本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抗旱工作。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应急管理部门。

 4 2.4 抗旱专家组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专家组,为抗旱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咨询与建议。

 3. 监测预警及信息报告

  8 1 3.1 旱情指标与等级

 3.1.1 判定指标:连续无雨日数、降雨距平值、农田受旱面积、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城县干旱缺水率。

 3.1.2等级划分:根据水利部2009年实施的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划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四个等级。

 旱情等级划分 旱情类别 评价指标 轻度干旱 中度干旱 严重干旱 特大干旱 旱情类别 农业旱情 连续无有效降雨(日)

 春、秋季 10〜20 21〜45 46〜60 >60 夏季 5〜10 11〜15 16〜30 >30 冬季 15〜25 26〜45 46〜70 >70 降雨距平(%) 月尺度 -40—-60 -60—-80 -80〜-95 ≤-95 季尺度 -25〜-50 -50〜-70 -70〜-80 ≤-80 年尺度 -15〜-30 -30〜-40 -40〜-45 ≤-45 农田受旱面积比例(%) 10〜20 20〜40 40〜60 ≥60 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比例(%) 0.5〜1.5 1.5〜2.5 2.5〜4.0 ≥4.0 城市旱情 城市干旱缺水率(%) 5〜10 10〜20 20〜30 >30 2 3.2 旱情信息监测

 气象部门负责雨情、气温、蒸发量、天气等监测;水文部门负责河道、地下水等水位监测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和湖泊水位、土壤墻情等监测;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常规断面水质监测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按 xx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进行加密监测;农业、林业、科工、住建、城管、教育以及供水等部门(公司)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公司)相关旱情信息的收集、后期形势的分析预测,并及时报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

 3 3.3 预警行动

 按照“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抗旱工作机制,

  9 落实抗旱工作措施。

 1 3.3.1 做好防旱各项准备工作

 预案准备。修订完善抗旱预案、水利工程调度规程、县城区应急供水方案等。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技术准备。组织节水技术培训班和电视网络节水讲座,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传授城镇居民生活节水方法,传授农村居民科学灌溉技术,鼓励因地制宜完善节水灌溉设备,提高抵抗干旱的能力。

 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利用水库、水电站、河坝、山塘、水井、渠道、涵闸、泵站、蓄水设施等蓄、引、提水工程。

 物资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需的抗旱物资,合理配置种类。

 2 3.3.2 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全县水库、水电站、河坝、山塘、集水池等蓄水工程加大蓄水、引水、保水力度,增加抗旱水量。有抗旱任务的各类水工程,科学制定和完善抗旱调度运用方案。

 3 3.3.3 做好水资源利用工作

 利用好过境水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各级各有关部门依照权限适时适量引用河流过境水资源。

 利用好洪水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各级各有关部门依照权限,在洪水退水阶段可适时关闭泄洪设施、沿江沿河控制闸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洪水尾梢,增加抗旱水源,改善抗旱水质。

  10 利用好地下水资源。做好地下暗河、泉井和地下水源点勘测、水资源量论证等抗旱应急水源工作。

 4 3.3.4 水源调度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抗旱供水方案,加强用水管理,合理优化调度,提...

推荐访问:加强备灾救灾能力建设办法 救灾 能力建设 办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4 微胜文档网 www.beautyinvitation.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9068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