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微胜文档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微胜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汇编6篇

日期:2023-07-08 09:25:05 来源: 网友投稿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第1篇一、什么是目的型试题?目的型历史题主要是考查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二、目的、目标、宗旨的区别目的、目标、宗旨,都为人们想要达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汇编6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汇编6篇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1篇

一、什么是目的型试题?

目的型历史题主要是考查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的主观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

二、目的、目标、宗旨的区别

目的、目标、宗旨,都为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都属目的这一大类,它们之间各有所不同,目的侧重指行为的意图,追求的最后结果,主观性较强。目标侧重指目的的尺度、标准,客观性较强。宗旨侧重指做事的方针、主要目的或主要意图,常具有庄重的色彩,并多用于重大事件,如重要会议、组织、活动等。

三、目的型历史试题的主要分类

根本目的:

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为了某某王朝的统治、为了某某阶级的统治等)。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直接目的:

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2篇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无“比较”、“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

(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X分)”。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前者……,后者……”。

(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X分)”。

【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条目清晰。

(3)“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 X,指出…… 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3篇

一、什么是变化类历史试题?

在特定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对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二、变化类历史试题的三种形式

前后变化型:(1)一是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二是由什么变为什么。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由闭关锁国变化为被迫开放。

阶段变化型:即分阶段归纳。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其答题模式为列出新出现的情况。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材料解析题中“变化”类试题:

设问模式:“根据材料……,指出…… 变化?(X分)”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性质型试题

一、实质(本质)和性质的区别

实质就是本质,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简单、直观地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概括历史事件的实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揭示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质。实质(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一般来说,实质定性于“实际如何”、“反映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一般而言,性质定性于“是什么”)

二、举例说明实质和性质的区别

例1:俄国1861年改革。

(1)实质: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

(2)性质:农奴主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例2:王安石变法。

(1)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2)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例3:鸦片战争。

(1)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2)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例4:美国内战。

(1)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不同历史事件的性质的解题模式及举例

战争型

(1)战争型性质的解题模式:从战争双方、战争目的、战争属性三方面归纳。

(2)举例: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革命型

(1)革命型性质的解题模式:从发动革命阶级和革命目标方面归纳。

(2)举例: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运动型

(1)运动型性质的解题模式:从发动阶级、活动方式或活动目标特点等归纳。

(2)举例: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自救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常识型试题

一.什么是常识型历史试题?

主要是以和历史有一定联系的、课本外的基本文化常识为考查内容的历史试题,这些文化常识以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为主,偶有涉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常识型历史试题的内容特点及题型特点

内容特点

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是尊重历史,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依据这一新课标教学理念,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强了对文史常识和地方史的考查。文史常识包括名称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音乐文艺、科举官制、文史典籍、史学理论等;地方史是分省命题的特色,适度渗透地方文化,发掘身边的历史素材,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和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了解文化常识也就保护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包含礼俗、宗法、饮食、衣饰、天文、官制等方面。

题型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类高考题是一种常考题型,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其特点是“变化较小,难度较大”。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常识、称号常识、官制常识、天文常识等。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文史常识类试题已连续出现多次,试题的数量逐渐增多,考查范围日渐扩大。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正受到巨大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命题者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连续不断地命制文史常识类试题,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类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历史人文素养的试题,不仅符合当今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三.常识型历史试题的应对策略

扩大阅读面;主动分类整理;经常练习常识型试题。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4篇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按学术价值分类:

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5篇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第6篇

一、对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二、影响、作用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答题模板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三、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答题模板

(1)“意义类”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只有……才能……”等。

(2)“意义类“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规律有以下两点:首先,从纵向结构看,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其次,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四、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

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

积极影响:

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

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

积极影响:

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 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

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

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推荐访问:十大 高考 解题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汇编6篇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汇编6篇) 高考历史18种大题必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4 微胜文档网 www.beautyinvitation.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9068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