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微胜文档网!

注册登陆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微胜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篇

日期:2022-09-14 20:30:04 来源: 网友投稿

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篇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第1卷第1期Voi. 1 No. 1吕梁学院学报Jonmai of Luliadg Universith2020年2月Fed.20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篇,供大家参考。

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8篇

篇一: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1 卷第 1 期Voi.

 1

 No.

 1吕梁学院学报Jonmai

 of

 Luliadg

 Universith2020 年 2 月Fed. 2020• 思想政治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及其意义赵鸿(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天津 30337 )摘

  要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 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 改革开放

 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 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集中表现为发展和扶贫两条路径 , 而共同

 富裕实现路径的选择由国内外原因决定 。

 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规律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 :

 新中国 ; 共同富裕 ; 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 :

 D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095

 -15X(2020)01

 -0042

 -04马克思在 《 1857

 -

 158 年经济学手稿 》 中指出 , 社

 会主义社会的 “ 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

 [] 2 ,

 这表明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诠释共

 同富裕的 。

 “ 富裕 ” 反映社会财富的拥有程度,是社会

 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 ; “ 共同 ” 表明社会财富为所有

 成员享有,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 。

 目前学

 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多为其内涵 、 思想 、 发展阶段

 等具体研究 , 而对共同富裕的整体研究较少 。

 因此 ,

 本文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切入点 , 从新中国成立到

 改革开放前 、 改革开放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

 的实现路径进行整体研究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富裕道路继续前行 ,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贡献智

 和 。一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

 目标 , 历经重重困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道路 。

 这条道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

 点,集中表现为发展和扶贫两条路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

 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

 民经济 , 采取没收官僚资本 、 土地改革 、 调整工商业等

 措施为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 。

 153 年 6 月毛泽东

 在中央政治局会 议 上正式提出 “

 一化三改 ” 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 , 三大改造基本 完 成后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的确立为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

 158 年 “ 大跃进 ” 运动通过大炼钢铁发展生产力 , 试

 图快速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 实现共同富裕,但是由

 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党的领导人经济建 设 经验

 的不足 , 该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

 到 “ 四位一体 ” 建设 。

 20 世纪 77 年代,邓小平深刻总

 结第一代领导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 又经过长期

 思考和探索 , 认为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 , 并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 这为物质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

 同时 , 他还指出 :

 “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

 社会生产力 , 逐步改善 、 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 ” [2]28 , 这意味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建设高度物质

 文明时 , 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 。

 伴随改革开放的

 推进 , 我国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向 “ 三位

 一

 ” “

 四

 一

 ”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

 建设 。

 习总书记执政后多次强调一定要抓好发展 , 这

 里指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并同政治 、 文化 、 社收稿日期 :

 2020-01-20基金项目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 ( 1YJCZH057 ) 。作者简介:赵鸿 (194

 - ) , 男 , 山西阳泉人 , 在读硕士 ,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42

 会 、 生态建设相结合,趋向全面的有机整体发展 。

 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推进 “ 五位一体 ”

 总体布局建设中 , 立足本国发展的现实所需 , 形成并

 提出了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又指出 “ 破解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 必须牢固树立创

 新 、 协调 、 绿色 、 开放 、 共享的发展理念 ” 3 。

 五大发展

 理念是在协调推进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的实现中提

 炼出来的 , 是对 “ 四个全面 ” 战略布局的具体展开 , 更

 加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 二 )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扶贫路径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救济式扶贫 。

 新中国

 成立初期 , 作为落后的农业大国急需改变贫困状态 ,

 一是从发展的角度强调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 二是从

 人民的角度出发 , 为避免 “ 两极分化 ” 而走上救济式扶

 贫的道路 0

 1950 年针对农村出现的 “ 两极分化 ” 趋势,

 毛泽东提出农业合作社改造 , 建立人民公社制 、 农村财

 产公有制等开展农村的救济式扶贫工作 , 并将这项经

 验推广到手工业和工商业领域 。

 但是 1950 年人民公

 社化运动将共同富裕当成同等富裕 、 同步富裕 , 挫伤

 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 使生产效率极其困乏 。

 根据中

 国政府扶贫标准 , 至 1978 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高达

 2.5 亿人 , 贫困发生率达到 30.2% 。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助推扶贫 。

 “ 文革 ” 结束后,

 邓小平开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进行探索 , 他认为 ,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但社会主义也不是少数人富起来 、 大多

 数人穷 。

 后来他多次调研并反复思考后提出 “ 先富一

 后富一共富 ” 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捷径 。

 党的十三大确

 定 “ 三步走 ” 战略后 , 邓小平又提出 “ 两个大局 ” 的思

 想:现阶段沿海和内地发展并不平衡,这就要求内地

 要顾全大局 , 接受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发展到一定阶

 段,沿海也要服从帮助内地发展的大局 。

 “ 两个大局 ”

 的思想基于贫富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

 提出 , 而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改革开放 , 以改

 革的方式助推扶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准扶贫 。

 改革开放

 面临着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困境:如贫富差距 、 社会公

 平问题仍然严峻 。

 为此,亟需推出新的扶贫政策来进

 一步攻坚克难 , 加速共同富裕的实现 。

 习总书记 2013

 年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 , 将扶贫工作推向

 新的阶段 。

 精准扶贫是针对扶贫中的形象工程 、 政绩

 工程等形式主义作风 , 避免出现假扶贫 、 乱扶贫的现

 象而提出,其目的是为了真扶贫 、 扶真贫达到精准脱

 贫 。

 习总书记在 2015 年 11 月 28 日中央扶贫开发工

 作会议上强调 “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 关

 键是要找准路子 、 构建好的体制机制 ” 而 “ 好路子好机

 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 、 精准脱贫 ” ⑷ 26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中可以

 看出,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 , 并逐步形

 成中国特

 主义共

 裕 道

 。

 的实现路径看是重视经济建设 。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侧重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

 期强调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 并拓展到

 “ 四位一体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是以经

 建 设 为中

 的

 的 “ 五

 一

 ” 总

 布 局 建设 。

 从扶贫的实现路径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

 想 。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注重同步富裕,采取救

 济式扶贫的政策;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改革助推扶贫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扶贫出现的问题提出

 精扶 。二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形成的

 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内外

 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的实

 现路径之所以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道路 , 正是因为国内外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形成的

 国内原因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 。

 新中国成

 立后 , 党和国家领导人担负着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

 重任 。

 帝国主义 、 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时刻威

 胁着新生的政权 。

 另外,还需要迫切解决生产力低下

 的问题 。

 国民经济经过战争的摧残 , 迫于恢复 , 而生

 产力水平低成为恢复经济的 瓶颈 。

 1956 年 9 月党的

 八大提出 ,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 人民对建立先进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

 民对于经

 文化

 速

 的

 当前经

 文化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 况 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

 盾 。

 所以,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 实现国家工业化 , 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和文化

 。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重大转折 。

 历经 “ 三面红旗 ”

 和 “ 文革 ” 后,党和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经济上处于缓

 慢甚至停滞状态 , 政治上各类组织和运行机制混乱 , 文

 化教育事业遭到践踏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

 体深刻反思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 , 在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 ,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 , 并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十三大前夕 , 邓小平指出 “ 中国43

 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 , 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

 义 ” 222 。

 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中国国情再

 认识得出的重要判断 , 使我国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

 性 、 复杂性 、 艰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 。

 习总书记

 指出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最伟大的梦想 ” 23 。

 中国梦视野宽广 、 内涵丰富 、 意蕴

 深远,其本质就是国家富强 、 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实

 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 弘扬中国 精 神和凝聚中国

 力量 。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我们在发展的基础

 上 ,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提升发展的质量和

 实现人的

 、

 的

 。示 ,204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996865 亿元 , 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 70892 元 [ 9 ] , 人民生活在实现总体小康

 后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 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

 进 , 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 。( 二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形成的

 国际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两 极格 局 对峙 。

 新

 中国成立后相继与苏联东欧各国建交 。

 450 年 2 月

 中苏签订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 两国结成政治 、

 军事同盟 , 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

 营一边 。

 美苏两个超 级 大国在战后逐渐由 合 作走向

 对立 , 并于 02 世纪 52 年代形成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

 义和社会主义 两 大阵 营 对峙的局面 。

 20 世纪 60 年

 代 , 苏联的大国 、 大党主义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

 义阵营随之解体;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尤 其是欧共体的成立 , 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亚非

 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到 60 年代末已有 44 个国家

 获得独立 , 并纷纷建立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组织 。改革开放新时期多极化趋势凸显 。

 20 世纪 70 年

 代 ,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 , 同时 , 世界

 多种力量快速发展 。

 西欧进一步走向联合 , 经济实力

 显著增强,在中东 、 阿富汗等国际问题上提出自己的

 主张 ; 日本新科技革命的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 提

 出 “ 多边自主外交 ” , 谋求 “ 国际国家 ” 地位 ; 广大发展

 中国家为维护自身权益,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

 长期的斗争 , 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力量 。

 491 年 4

 月底,两极格局瓦解 , 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逐渐使

 国家间的竞争由军事力量的对比转化为经济实力的

 较量 , 正是这种国家间的较量使世界的发展充满矛盾

 和不确定性 , 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极化深入发展 。

 当

 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单极化趋势继续斗争;美国

 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 但是受到多方面的44挑战 。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成长 ” [J]194 ,

 世界 各 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区域性 、 国际性组织的联系

 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

 224 年 7 月习

 总书记出席 金 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共同规

 划 未来 合 作蓝图 。

 和平 、 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

 时代潮流 , 和平为国家 、 民族的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

 发展成为解 决 国际国内矛盾的主要途径 , 各 个国家

 和民族在求和平谋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世界多极化深。从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形成

 的国内外原因中 , 可以发现:我国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的选择与国内外环境相适应 。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

 放前国内贫穷落后 、 国际两极格 局 对峙的环境使发展

 生产力 、 救济式扶贫成为形势所趋 。

 改革开放新时期

 国内出现重大转折 、 国际多极化趋势凸显的环境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到 “ 四位一体 ” 建设 、 改革

 助推扶贫应运而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

 实现中国梦 、 国际多极化深入发展的环境使 “ 五位一

 体 ” 总体布局建设 、 精准扶贫成为进一步推动实现共裕 的

 方 。三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形成的

 意义新中国成立后 ,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

 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 , 因此 , 把握新...

篇二: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1.18.002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实现路径探析□ 刘东生摘 要:共同富裕作为美好愿景,一直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作为自其诞生以来的价值追求,以此为发展主线,不断进行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并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把握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新内涵,探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尤为重要。关键词: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文章编号:1004-7026(2021)18-000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61;F124 文献标志码:A(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

 天津 300191)1 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于 1953 年首次提出。1953 年 12 月,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特别强调, “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于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1] 。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提出了“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强调“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共同富裕作为美好愿景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让“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远景目标之一。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中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2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从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到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的远景目标“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使得共同富裕内涵不断丰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同富裕的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共同富裕,就必须精准地把握好、领会好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的深刻内涵。2.1????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全体人民的全面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实有序地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立场。邓小平同志在 1985 年 3 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是准确领会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关键。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遵循,1986 年的扶贫工作开始步入有组织、 有计划的实施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效造福了人民。共同富裕属于全体人民,那就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群众勤劳创新致富是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 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的新变化,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有序地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质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的内在要求。2.2????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普遍富裕坚持在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发生的质的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强调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一方面, 由于个体条件的差异以及历史条件、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等,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是不同步的。另一方面,富裕程度因社会成员个体不同而迥然不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社会成员作者简介:刘东生(1972—),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理论探索 /5 · ·H MY K

 山西农经 /? 2021 年 18 期之间因对社会贡献的不同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是发展中的必然现象。2.3????共同富裕是渐进共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渐进性进行了揭示—— — 这是一个由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共同构成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属于“先富带动后富”的逐步共富。从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条绝对平均的“同时共富”道路,一蹴而就的共同富裕是不存在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这一渐进过程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又要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努力作为。共同富裕绝对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分阶段渐进实现的过程,需要党带领全体人民长期努力实践。2.4????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的共享过程共同富裕是在全面脱贫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的参与和努力,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努力“分好蛋糕”,瞄准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断努力。要实现“共建共富、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就需要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为根本遵循,营造一个“人人努力参与”的发展环境,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及“公平性”,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硕果”。同时,共同富裕强调“全面富裕”,而不是片面强调物质方面的富裕。确切地讲,共同富裕强调的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 5 个方面的全面跃升。这一跃升是大幅度的、全方位的,其内容涵盖了包括物质富裕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富裕。物质富裕是实现其他方面富裕的基础和保障。3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挑战3.1????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依然突出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发展, 我国已逐渐摆脱了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目前,中华大地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依然突出,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仍是焦点, 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2012—2018 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是 0.474、0.473、0.469、0.462、0.465、0.467、0.468,均已超过 0.4 的国际警戒线。当前我国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及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需求。一边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的变化,另一边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化解,还要靠经济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新旧矛盾叠加的转型期,使我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时面临诸多挑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制约了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乃至党的建设等,是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2] 。3.2????全面脱贫后返贫风险依然较大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新时代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的、全体人民的富裕。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下,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当下,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已经脱贫的原贫困地区实现“富裕”。只有这些地区的人民实现了富裕,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当前摆在我国面前非常严峻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已经脱贫的地区重新返贫。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曾指出, “已经脱贫的人口中,还有将近 200 万人仍然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 300 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因此,牢牢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硕果”以及在绝对贫困消除后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现阶段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考验 [3]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只是在渐进实现共同富裕这条“万里长征”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未来还有很长的“奋斗路”要走。3.3????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共同富裕不仅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攻方向,更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一步。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快速发展, 尽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总体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突出。长期的二元经济体制造成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很大差距。

 作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虽然对收入分配具有调节作用,但因城乡参保项目、缴费方式等参保政策不同而对低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比较有限,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并没有从根本上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6 · ·H MY K

 收入差距造成居民财富累积速度的差距,财富积累多寡又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如此往复,收入差距及财富差距将不断扩大,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收入分配问题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关键难题。要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必须妥善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4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4.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抓手在于如何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聚焦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将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及收入分配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最显著标志,也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4]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致力于“分好蛋糕”。这就需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逐渐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的发展思想,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强调“共同”,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增强人民在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4.2????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2020 年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发展起点。在中华大地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应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接续推动已经全面脱贫地区持续发展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5] ”。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的富裕。尽管贫困地区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 但我国还有很多相对贫困人员,这些人员大多集中在山区或者偏远地区。只有有序衔接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发展,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内生动力,以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铺路架桥,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不仅涉及产业衔接,还涉及规划、政策、理念等多方面的有序衔接。应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重点帮扶县聚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返贫现象。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等普惠性政策落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城乡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4.3????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共同富裕是在实现“富裕”目标基础上的“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显然,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收入分配问题。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 [6]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但不能自主推进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渐健全我国收入再分配机制,逐渐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促进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所“共享”。在“做大蛋糕” “做好蛋糕”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问题,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

篇三: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代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内涵及实践路径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党中央和全体人民不懈追求的远景目标。从而始终不渝的向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并以此激励前行,从而全面系统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远景目标,在历史变迁与社会变革中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分别从内容与形式两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念的创新转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层次内涵。随着十八大精神的深入发展,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远景目标作为首要任务矢志不渝进行奋斗。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其全新的意义,探究在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共同富裕面临的困境,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发展。

 关键字:共同富裕;新时代;内涵;实现路径;

  1953 年,毛泽东就曾在文章《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明确指出了“共同富裕”的一些理念,具体就是充分高效的团结广大农民动员参与合作经济的建设活动,最终一定程度迈向共同富裕,普遍实现经济兴旺。随后邓小平赋予了共同富裕更加深刻的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① ,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帮扶后富,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江泽民提出了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以及更加实现更加完善的小康社会,“八七”脱贫目标逐渐取得长足发展② ,此后也逐步迈进了富裕之路,但是一定程度上总体能力还没有提升、这就导致了小康的整体规模趋于缩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大局,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纵观历史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其中,明确突出了党中央今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使共同富裕普惠全民以及提升全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一直以来大力推进共同富裕这一远景目标的实现。从多元化视角分析 , 共同富裕突显的是社会发展中与政治经济关切的利益问题,与此同时,对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如今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前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

 一、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内涵 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之上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全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原因主要依靠强大中国方案的正确引导,最终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共同富裕全新的内涵。随着十八大精神的深入发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导,切实推进脱贫攻坚的高效解决,及时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目标,以带动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的实现。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理清共同富裕的深层次内涵,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充分发挥共同富裕的作用。

 (一)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

 ①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②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就是富裕,既是首要条件又是优势之处。共同富裕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如果没有生产力作为支撑的话,也就不会丰富人们的物质世界以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共同富裕并不是使少数人现富起来,而是成果全民共享,尽最大的可能提高他们的幸福程度。贫困的本质并不能反映社会主义,像这样让极少数人提高幸福度,让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感没有质的飞跃,最终这种不平均贫困也不能直接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实现全民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相较于“共同”一词来讲其是反映的是全社会财富积累情况,其与不平均的财富积累形式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富裕”一词来讲其主要折射的是比较贫穷的状况。共同和富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紧密联系。由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要取得如此效果就要求我们提升参与度。在共同富裕深入探索中,如何极大的提升大众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智慧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合理的对策。

 受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目前已经发生了某些变化,中心任务已经转化为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不平均发展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彰显社会的公平性,从而带动共同富裕深层次发展。通过探究发现共同富裕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从而切实突显了保障人民的利益的效果,贯彻了人民史观的主要要义,同时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势特点。

 (二)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 把社会财富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要把握公平性,依据平均分配的原则管理社会财富,朝着共同富裕的远景计划向前发展,始终不渝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现状。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就是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和集中智慧,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携手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倡共享共建,充分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肯定他们对共同富裕做出的卓越贡献,从而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大力突显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贯彻一切为了人民的主旨,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从而得到合理安排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自我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发展注入不懈动力,形成团结互助的优势,不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 换句话说,其实共同富裕就是系统全面的实现富裕的目的,深层次的讲,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大力实施“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这五个维度全面转型升级。这一转型升级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彻底,其一极大满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其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还突显生态宜居、和谐共生、最大惠及人民群众。总的来说,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重点注重自身发展和推动社会整体蜕变。

 (四)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普遍富裕

  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就是致力于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重点突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不等同均等化富裕,而是一直差异化的富裕。

 因地制宜来说,受限于地区发展程度不同,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较大。影响财富积累程度的因素还包含个体。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整个过程中,应优先挑选致富领头羊,达到先后带

 后富的最终目标,从而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

 (五)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

  系统全面的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其主要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参与性、发展性和阶段性这些发展的总体特征,我们要对共同富裕做出整体系统的评价,系统预估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持久性、艰难性、复杂性。其中,我们要充分依据现实实际严格利用自然的规律,井然有序的前进、加快做事的步调。共同富裕也不是实行一刀切的均等化富裕,而是循环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社会实践作为依据开展探究活动。

 二、 新时代我国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 伴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壮大,党和人民在共同富裕中不断开展探索和创新,一定程度上致力于消除人民群众贫困的处境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然而,实现共同富裕依旧十分艰辛。邓小平曾经提到: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就会激化全方位的矛盾,无论中央和地方都难免遭受冲击,造成社会动乱”。③ 所以,全面客观对共同富裕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认知,成为事关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课题。那就是我国目前的社会矛盾具体指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向往生活的需求和不对等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这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必然结果。为了达到不断满足人民对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党和政府部分就要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共同富裕趋于成熟。

 (一)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机制的转变,从而导致社会利益关系也不同程度上发生转变,形成了全新的利益关系格局。不断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其造成了收入悬殊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具体体现城市各行业的行业差距过大问题极大制约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一是贫富差距过大。为了了解当地贫富差距大小的状况提倡利用基尼系数的数据进行参考。1994 年期间,我国的基尼系数首次突破 0.4,2001 以至于提高到 0.45,200 年更是突破 0.491 大关,④ 之后便有降低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实施降低贫富差距的方案,伴随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基尼系数总是高位运行在收入差距的边界。2021 年的基尼系输已到达 0.474。全面系统的分析,我国居民的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状况持续向好,但是,贫困差距特别明显。

 其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不管主体界定为城乡还是乡村,其收入的总体状况呈现出不断向好的趋势,但是城乡差距依旧特别突出。通过分析城乡的收入状况看,2010 年 ⑤ 开始的一段时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20 年为止,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依旧艰难,居民就业困难与收入规模小的弊端,经过研究对比发现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区域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持续减少的趋势,但是总体上来讲,收入差距还是十分严重。

 其三是区域发展不均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总值呈现提高的趋势。

  ③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64 页. ④ 历年《中国住户调查统计年鉴》的第六部分“其他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综合部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第四届中国劳动论坛公布的报告(2011 年 12 月 1 日)[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11-12-2.

 但西部地区的经济总值却处于下降状态,东部经济总值在全国占比最高。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突出大力加强区域振兴规划和区域协调战略的制定,中西部得到了高速发展,并和东部的差距持续缩小。但是,不管是从经济总量还是居民收入的维度展开论述,东部地区的优势特别突出,区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其四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行业与职业的选择决定了收入的多少,如今行业差距依旧拉大。目前许多行业的就业人员工资待遇持续提高,但是行业的工资待遇依旧差距过大。随着各种方案的制定和改革深入发展,极大的处理了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困境,站在世界发展中,如果工资待遇的总体差距减少基本上都可以普遍接受,但是中国的工资差距却高位运行,⑥ 由此可得出当前许多行业中收入的差距依旧很大,所以要切实关注过度贫富分化的问题。

 总体来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是困扰整体发展的首要要素,它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取得的共享成果,更会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绊脚石,极大阻碍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远景目标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 目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十分明显,为了及时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改变,我们就要着力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内涵,解决这一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国腹地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地缘、政策、社会等因素的历史累积,供给主体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性,在追求规模与速度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为区域及城乡发展、收入配置、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一些领域的不对等情况,这一问题在目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尤为突出。

 目前自主创新不能满足实现社会快速发展和实现全面发展提出的根本需求。其一原因是人民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追求更高的需求的价值,其二就是发展整体的不稳定性还有待解决.如果有充分化解,还要靠经济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经济就会根本上解决很多的突出问题” ⑦ 。

 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依旧呈现的是不充分不合理带来的发展问题,极大制约着社会的发展,限制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以及延伸到了文化、社会、生态保护和加强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针对性的展开探究,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⑧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诸多挑战

 “新常态”主要是供给质量持续偏低、需求量萎缩、创新能力欠佳等多种问题的出现就会直接限制社会的经济发展出现减速的情况,这从侧面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会出现许多突出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共同富裕带来的极大冲击。随着 70 年的发展,我国持续刷新了许多记录 ⑨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当经济速度提高的同时也会使许多发展问题很难被发现,但是经济萎靡的时候,这些难以发现的问题就会整体呈现出来。随之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陷入困境,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连锁效应。总体来说,经济放缓使政府难以准确实施调控,这时经济就是的恢复就是十分艰辛。

 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第四届中国劳动论坛公布的报告(2011 年 12 月 1 日)[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11-12-2. ⑦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 2 月 25 日)[N].人民日报,2021-2-26(001). ⑧ 李瑞军,董晓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回顾与展望[J].晋阳学刊,2021(1):13-20.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9 页.

 ...

篇四: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20FJLB006);西南财经大学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项项 目(JBK2212015)。作者简介: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收入分配、数字经济等;蒋枢泓,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专业方向:社会保障。① 卫兴华:《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经济纵横》2013 年第 4 期。② 陈新:《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下的共同富裕:现实图景及实践路径———兼论对福利政治的超越》,《浙江社会科学》2021 年第8 期。③ 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6 期。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韩文龙1蒋枢泓2(1.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 西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在范围、内容、特征、实现前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基础性分配制度的内部关系等方面均被赋予了新内涵。从理论逻辑来讲,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展。新发展阶段要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还权赋能三个角度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体来讲,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数字经济,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挥好以所有制、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通过 “还权赋能”发挥其推动共同富裕的补充作用。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124.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 (2022)04-0095-08一、引 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规模积累,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② 当前,学者们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是指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且创造的财富由全体成员共享。

 ③ 从政治、社会与经济三个维度来看,共同富裕蕴含国强民共富的社会主义社会契约、日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由人民共创共享及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社会结构5 9■■■■■■■■■■■■■■■■■■■■■■■■■■■■■■■■■■■■■■■■■■■■■

 三部分内容。①此外,共同富裕具有三层递进含义:生活基本保障和劳动力再生产基本实现、社会成员贫富差距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彻底消失。②第二,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分阶段、先整体后局部的动态演变过程。③改革开放以后,从先富带动后富,④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通过具体举措使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⑤以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实现共同富裕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⑥共同富裕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体现。⑦第三,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⑧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在于调节收入分配与再分配、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⑩ ■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⑩■ 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⑩ ■ 等。现有文献已为共同富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新发展阶段,需要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阐释共同富裕的新内涵,并分析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二、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新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共同富裕的范围。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富裕。“全体”是指全体中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⑩ ■第二,共同富裕的内容。共同富裕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辩证统一关系。没有物质财富做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没有精神财富做支撑,人类的精神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只有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丰富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第三,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特征。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发展的过程,其实现程度依赖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程度,依赖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建设成6 9 社会科学战线·2022 年第 4 期·共同富裕理论与实现路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⑩ ■⑩ ■⑩ ■刘培林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管理世界》2021 年第 8 期。邱海平:《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途径》,《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 年第 4 期。逄锦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共同富裕百年奋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动态》2021 年第 5 期。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建设》1987 年第 Z1 期。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17 年第 11 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日报》2021 年 3 月 13 日,第 1 版。陈燕:《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演进与实现路径》,《科学社会主义》2021 年第 3 期。逄锦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 年第 1 期。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经济纵横》2021 年第 4 期。李实、朱梦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管理世界》2022 年第 1 期。韩文龙、祝顺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年第 5 期。唐任伍、孟娜、叶天希:《共同富裕思想演进、现实价值与实现路径》,《改革》2022 年第 1 期。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 20 期。

 就。按照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部署,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一致,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中等层次的,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 21 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高等层次的,即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第四,共同富裕的经济前提。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前提。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①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富裕,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同步富裕,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五,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而是兼顾效率和公平,让每个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共同富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为基础,在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要让全体劳动者有均等的机会共享劳动成果。第六,共同富裕要处理好 “先富”与 “共富”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但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逐渐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之初,以个人和地区的 “先富”为主导,新发展阶段既强调以提高效率为基础的 “先富”,更重视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第七,共同富裕要处理好基础性分配制度内部的关系。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构成了基础性分配制度。就收入分配领域而言,“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主要表现为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高,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低。国际经验表明,“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具有稳定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整体呈现 “金字塔型”,即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较低,而占比较低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过高。要形成 “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需要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初次分配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各类要素所有者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及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在第三次分配中,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让社会力量在解决贫困、残疾、教育、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二、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延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② 。因此,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还需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推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才能消除剥削的制度基础,7 9 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173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414 页。

 建立起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基础。1949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6 年,经过 “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始解放思想并重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 “解放生产力,发生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① 。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和货物贸易国。按照现行贫困标准,2020 年,中国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对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②只有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能长久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基业长青。共同富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共同富裕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途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蕴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农民 “耕者有其田”的革命理想,通过 “一化三改”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集中有限资源保障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在各方面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以 “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积累了越来越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贫困治理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7. 7039 亿人减少到 2012 年的 9899 万人,③共同富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0 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中国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踏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社...

篇五: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ensp; 题  论  谈4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编者按:当前,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在朝着实现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破浪前行。“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习近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近期,民盟中央“共同富裕”专题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关键环节、核心问题各抒己见,为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出谋划策。现将部分论文编发如下。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易敏利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  韩文龙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均把“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给予高度重视。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所延伸出来的内在规定性。具体来讲,新发展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前提下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收入分配方面“分好蛋糕”;从制度层面保障共同富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权利保障方面需要赋予和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使得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等。DOI:10.16632/j.cnki.cn11-1005/d.2022.01.002

 专  题  论  谈5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内涵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特征。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过程,其实现程度依赖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的程度,依赖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的建设成就。按照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的部署,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相一致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中等层次的,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是高层次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前提。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运行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共同富裕不是简单的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同步富裕,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而是兼顾效率和公平,让每个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成果。共同富裕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为基础的,同时要求在分配过程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要让全体劳动者有均等的机会共享劳动的成果。共同富裕要正确处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关系。就收入分配领域而言,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主要表现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高,处于两端的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占比相对较小。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尽快制定改变我国整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实施战略。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整体呈现金字塔型,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偏小,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又过高。国际经验表明,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具有稳定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要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需要处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关系。为此,我国应该构建一个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推动整体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实施战略。一是初次分配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企业家才能、信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并坚持好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二是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政策等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三是三次分配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捐赠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让社会力量在解决贫困、残疾、教育、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专  题  论  谈6尽快启动新的整体收入分配结构的制度机制建设。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其核心在于“调高、扩中和提低”,即通过建立健全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收制度,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和新经济等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同步增长;通过转移支付、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社会捐赠等方式不断提高贫困、残疾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充分调动各类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降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体系,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新发展阶段既要强调以提高效率为基础的“先富”,更要重视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创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促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把收入分配改革纳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体推进,形成消费需求、有效供给和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形成。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关键是要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消费转型升级激发出新的内需动力。而这需要以形成相当规模购买力、橄榄型收入结构为基础,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优化,进一步调整初次分配领域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分配格局,科学合理发挥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收入分配手段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机构和个人等通过社会慈善和捐赠等方式发挥三次分配的补充性作用,从而完善分配领域改革,构建能够体现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制度化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数据技术。一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解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供经济支持。二是通过治理数字化完善共同富裕的治理体系。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解决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社会捐赠和慈善等领域的信息互助、数据共享、治理透明化等问题,不断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领域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水平,进而更好平衡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三是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包容性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支持。数字基础设施为包容性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普及网络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将更多人纳入数字经济领域。当前,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平台经济、数字零工经济等的发展,有利于普通劳动者和生产者获得资金、获取销售和工作机会,进而获得相应收入。四是通过数字化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高质量和均等化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娱等公共服务有利于降低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成本,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数字化改造,可以实现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贫困地区、低收入群体、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高质量的教

 专  题  论  谈7育、医疗和文娱等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将实现共同富裕纳入法治化轨道。一是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均等享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市民化以后获得均等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的权利。二是要在就业和收入领域,通过建立健全反歧视制度,保障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平等获得就业的机会,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实现“同工同酬”。三是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要充分放活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让农民通过出租、出让、租赁、流转等多种方式获得合法的土地财产权收益。四是要进一步加强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保障公有财产权和私有财产权不被非法侵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康的资本市场,让更多人获得财产性收入。以法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  张泽涛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共产党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法律无疑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求生产力全面发展,尤其是每个人作为劳动者都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在法律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第一,严格执行相关法律,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消除就业歧视。劳动权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和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宪法和法律也充分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平等实现。而劳动权的平等实现,首先要从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开始。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

篇六: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aoning Economy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最终价值诉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三步走”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在2020年带领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战略目标和准备;第二步,到2035年通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的综合实力将会发生质的改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更坚实的步伐;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生活富足和谐,社会安定团结,中华民族斗志昂扬,在世界民族之林彰显大国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开启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期,要坚定以方向为先导,主体为根本,全面为抓手,战略为要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一、社会主义信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盘无产阶级毕生的使命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寻利益、创造价值。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新的联合体中,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所有人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和多彩的生活娱乐,满足所有人对真正自由的向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力,但两者追求生产力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黄秀萍 唐彦林〔内容提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的使命和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突出优势的彰显。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打破传统束缚,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最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局发展之高度,着眼客观现实之需求,逐步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用社会主义信仰把好共同富裕方向盘,激励人民群众担当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带动农村农民创新致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筑牢社会发展、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关键词〕 共同富裕 共享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路径48

 热 点 关 注展指明了方向,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978年,中国打破思想束缚,与时俱进地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带领广大人民走上致富道路,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凭借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创造出“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建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充沛的精神源泉。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归宿、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导航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变色、坚信中国共产党不偏离,才能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保证共同富裕政策实施落实的连续性;才能兼顾协调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解决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才能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汇集广大人民诉求,凝聚思想共识,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带领人民朝着美好愿景迈进;才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快速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准备充实的物质资料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稳步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进而扎实有效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指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要保持坚定不变的政治本色,在部署和落实战略举措时,要保持政治规划性和高度政治责任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团结广大群众,筑牢政治信仰的“钢铁长城”,齐心协力奋进共同富裕,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二、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公开表明自己始终是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连在一起的,始终是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指挥官,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富和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中心性是贯穿于中国共同富裕思想的主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制定了符合时代、适合人民的发展蓝图。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的就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2021年初,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标志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取得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风骨,也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单枪匹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善于把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汇聚成丰富的力量源泉和智慧宝库,激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走上致富道路,担当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一方面要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百姓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一直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挂在心上、刻在脑中,不仅满足最广大人民对物质层面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拥有更美好更舒适的49

 Liaoning Economy生活条件,同时也要逐步地实现广大人民精神的普遍富足,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理念,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的能动性,广纳群言,集思广益,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使得每个中华儿女都能成为伟大复兴事业的设计师和建设者,在建设伟大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素养,在实现国家梦中,创造功绩、奉献国家和人民。共同富裕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献策、人人担当、人人出彩。三、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风向标共享发展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内涵和实践路径不断丰富和深入研究中产生的,是信仰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共享发展明确了共同富裕道路上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准确地、生动地、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和奋进方向。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发展、全民参与、全覆盖式的,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诠释。立足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现实情况,要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共同富裕,首先,中央要统筹全盘,协调各方,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战略执行的准确性,以问题为切入点,补足发展中的短板,精准找出蕴含丰富发展机遇和潜力的重点和关键点,做大做好高营养、优品质“蛋糕”。其次,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也就是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是以共同建设为前提。必须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出谋划策,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在奋进共同富裕征途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个人梦和国家梦紧密结合,在共建中实现共享,防止掉入“福利主义”养懒汉陷阱,幻想平均主义,不劳而获。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逐步完成的系统工程,是循序渐进的发展和享有。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处境,不能冒进,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在战略部署中要注重分阶段划区域有侧重点,逐渐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共同富裕目标。”四、农村农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想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关键,也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只有啃掉最难啃的骨头,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铺平道路。所以,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最有效的助推器。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潜在资产,促进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首先,要不断巩固和监测重点脱贫攻坚地区,巩固和拓展攻坚成果,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鼓励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鼓励收入较低地区的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保障,优化工作环境,切实解决老人赡养和孩子上学问题,使外出务工农民无后顾之忧。其次,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农民劳动生产的基本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再次,通过科技和创新手段推动乡村振兴,政府不仅给予政策支持,50

 热 点 关 注还要给予人力和技术的帮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引导城市和农村形成联动发展,加强彼此学习合作,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新血液。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不仅要靠政府“补血”,也要自身“造血”,因地制宜,形成有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从根本上激活农村资产,致力于打造有智慧有特色的中国新农业和新农村。最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居住、医疗、教育等领域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逐步解决农民看病贵、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使得农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创造之中。“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选拔出既有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品质的领导干部,集结成不怕苦不怕累,能够担当作为的领导班子,树立好党在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当好农村创新致富的第一带头人。五、社会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网社会基本保障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织好这张兜底网。要持之以恒地把民生保障工作抓好、做实,完善保障机制体制,切实稳住社会保障底线。首先,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停留于口头,徘徊于头脑,要走入社会,走进基层,了解百姓疾苦,不要走马观花,搞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尤其是乡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其次,要切实地把政策措施落实于经济实践中,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低收入者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增加财产收入,在合理范围内适度调节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依法罚没通过违法犯罪获得的收入,努力形成橄榄型的社会分配结构,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再次,把工作重点放在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和保障上。精准帮扶,因户制宜,完善兜底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有效减轻困难家庭住房、教育等负担,逐步缩小社会上存在的保障待遇差距。最后,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住房等现实难题,国家要宏观把控。例如: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引导居民合理购房,因城施策,对症下药。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模,重点解决好低收入者和刚工作者的住房问题。同时,完善就业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和晋升机制,鼓励人们学有所用、用有所获,共同担当民族复兴事业。六、结语中国共同富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也是对其理论的创新,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意味着在世界东方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越来越绚烂夺目。与此同时,中国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为全世界国家作出垂范,助力世界格局不断朝着有利于各国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前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51

篇七: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年

 3

 月 , 第

 52

 卷第

 2

 期 , Mar.

 ,2022,

 Vol.

 52,

 No.

 2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共同富裕研究 】

 】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与推进路径席恒 , 余澍(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

 目标的重要方略 。

 基于人类社会对共同富裕的设想与实践 , 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需遵循

 “ 共生 一 共建 一 共富 一 共享 ” 的基本逻辑 。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应围绕共同富裕实现逻辑

 的关键要点 ,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达成共识 、 强化共生 , 以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

 极性促进共建 , 以全体成员致富能力的提升促进共富 , 以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促进共享 。

 通过构建初次分配 、 二次分配 、 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 以市场经济为核心

 的初次分配参与共同富裕 , 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二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 以慈善事业为核

 心的第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 ,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共同富裕 , 在共生 一 共建 一 共

 富 一 共享的良性循环中逐步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 :

 共同富裕 ; 共享逻辑 ; 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 : D61 ; F126

 文献标识码 : A

 D0I :

 10.16152/j.cnki.xdxbsk.2022-02-00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1]4 O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向着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 ,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略 。

 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以来 , 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奋斗目标 。

 习近平同志指出 “ 为人民谋幸福 ,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

 初心 。

 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 ,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 ⑵ , 实现这一初心和使

 命最重要的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 、 共生 一 共建 一 共富 一 共享 : 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共同富裕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共同理想 , 长期以来 , 人类社会针对共同富裕展开了许多设想与实践 , 这些设想与实践中 , 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 。( — ) 从大同社会到共同富裕 --- 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不论是东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 还是西方理想中的太阳城 、 乌托邦 , 都是人类对共同富裕的期待与收稿日期 :

 2021-11-15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海峡两岸劳动力流动现状调查与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

 ( 18ZDA083 ) ; 陕西省

 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点智库研究项目 “ 陕西实现共同富裕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研究 ”

 (2021ZD1036) 。作者简介 : 席恒 , 经济学博士 , 西北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

 •

 66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年第 2 期想象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则为这些美好的期待与想象增加了科学性的支撑 。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于

 人类共同富裕的理论: “ 集体财富的一切涌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 …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

 所能 , 按需分配! ” [3]20 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 , 就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 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 。

 实现这一

 初心和使命最重要的就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

 盼 。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 ⑷毛泽东主席在谈及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首次提出了 “ 共富 ” 的概念 , 他指出 “ 现在我们

 实行这么一种制度 … … 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 … … 而这个富 , 是共同的富 , 这个强 , 是共同的强 ,

 大家都有份 … … ” [5]495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

 “ 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 [6]373 在当时的背景下 , 共富强调的是 “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 一部

 分地区发展慢点 ,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6]374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初显 , 经济发展引致的贫富差距问题开始凸显 , 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不能仅仅停

 留在侧重发展的 “ 共富 ” 层面 。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开启了对 “ 如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的探索,

 共同富裕理念开始强调 “ 共享 ” 。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 [7]17 ,

 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共享的概念 。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强调 “ 走共同富裕道路 , 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 发展依靠人民 、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⑷ 624 。随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 , 我国进入到了扎实推动共

 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

 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一一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

 经验的决议 》 强调要 “ 立足新发展阶段 、 贯彻新发展理念 、 构建新发展格局 、 推动高质量发展 , 促进共同

 富裕 ” ⑼ 。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共同富裕 “ 总的思路是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

 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构建初次分配 、 再分配 、 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

 性制度安排 , 加大税收 、 社保 、 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 增加低收入

 群体收入 , 合理调节高收入 , 取缔非法收入 , 形成中间大 、 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 [1]7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 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 , 普遍达到生活富

 裕富足 、 精神自信自强 , 环境宜居宜业 、 社会和谐和睦 、 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 ,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10]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 , 既是共同富裕不同侧面的勾勒 , 也反映了共同富

 裕实现的逻辑性与过程性 。

 毛泽东同志强调的 “ 共同 ” , 是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背景下 , 凝聚社会共

 识 , 强化共生观念,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建设的要求 , 这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大

 前提;邓小平同志强调的 “ 富裕 ” , 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的

 实现 , 首先需要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 创造丰盈的社会财富 , 否则只能共同贫穷;江泽民 、 胡锦涛

 同志强调的 “ 共享 ” , 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发展的背景下 , 对于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建设目的的强调,

 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 , 要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习近平总书记将前人

 智慧 、 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 创造性地描画了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 , 要在高

 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 以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 , 以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发展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推进

 共同富裕 。

 由此可以勾勒出共同富裕共生一共建一共富一共享的实现逻辑 。( 二 )

 从共生到共享 : 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共生是生物界的主要生存状态 , 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方式 。

 共生最初是生物学家用以说明生

 席恒等 : 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与推进路径 - 67

 -物科学中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的状态 [ 11 ] 的概念 。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借用了这个概念来表示人类

 社会成员间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社会成员之间按照特定约束条件相互依存 、 优势互补 、 互惠互利 、 协同

 共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平衡关系 [ 12 ] 。

 人类的共生关系源于一种共同利益的存在 , 这些共同利益非一

 人之力可以达成 , 而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结 、 相互依赖 , 共同实现 。

 由此 , 人类就形成了共生关系与

 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

 富裕与美好生活是人类最重要的共同利益之一 。在人类社会中 , 这种自然的共生关系是脆弱的 。

 由于人类本性中自我保护的倾向 , 总有一些社会成

 员不满足于和平相处 、 互利互为的共生关系 , 而是以掠夺的方式夺取他者的优势 , 以奴役的方式强迫他

 者 “ 合作 ” , 这最终会导向人与人之间的无尽战争 。

 因此需将自然的共生秩序 , 转化为可以为人类所理

 解的人为规范 , 即共识,明确个体的行为规范 , 达成社会的团结以谋求实现共同利益的合作秩序的建立 。

 不论是前市场社会下人类共同生活 、 共同劳作形成的伦理规范 , 还是市场社会下社会成员对契约的认

 可,都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而将自然的共生秩序转化成为人类共识的具象表达 。

 作为一种人类的共同

 利益 , 共同富裕的实现 , 也必须在共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 其涉及共同富裕的全过程 , 具体体现为共同富

 裕实现途径的共建 、 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的共富及作为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共享 。共建是就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而言的 。

 人类社会的富裕与美好生活是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 相互合

 作 、 优势互补 、 协同共进的结果 , 因而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 构建一个人人参

 与 、 人人尽力 、 人人共享的共建格局 。

 就整体而言 , 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优势互补 、

 协同共进 , 形成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大合力 ; 就个体而言 , 参与是一种权利 , 是对个体主体性的认可 。

 只有参与 , 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赋权 、 提升能力 、 创造财富 , 只有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 从

 而使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裕 , 更是精神的富裕 。共富是就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

 当社会财富不够丰富时,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 因为在社会

 财富太少而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情况下 , 就必然导向人们对社会财富的争夺 。

 因此,共同富裕首先

 要富裕 , 历史上诸种社会理想都是在物质 、 文化 、 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描述分配问题 , 但是我国目前财

 富总量还不够高 , 发展阶段和财富积累总体上还赶不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发

 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13 ] 。

 这就要求在共建的基础上 , 通过社会整体致富能力的提高 , 扩大生产力,不

 断增大社会财富 。

 没有共富作为物质基础 , 共同富裕的实现将是空中楼阁 。共享是就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而言的 。

 正如马克思 “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 的思想 , 共同富裕的

 实现固然离不开人类的勤劳与创造 , 但是共同富裕最终要回到人的目的性上 , 社会成员的合作与社会财

 富的增加最终要为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富裕与美好生活而服务的 。

 共享就是将社会成员共建和共富的成

 果 , 转化成为社会成员实际获得感 , 使更多人更加平等地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 。

 因此 , 共享必然是共同

 富裕的最终目标 。

 只有社会成员能够共享富裕与美好生活 , 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

 同时 , 值得注意的

 是 , 推进共同富裕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共享也需要融于这一过程中 。

 这意味着要在共建共富的过程

 中渐进地实现共享 , 同时要以共享不断激发社会成员参与共建共富的积极性 。在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中 , 各逻辑节点相互关联:共生是共建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社会成员之间相

 互依存 、 优势互补 、 互惠互利 、 协同共进的共生关系 , 达成共识 , 才能构建起人类社会的合作秩序 , 实现共

 建 ; 共建是共富的前提 , 只有人人参与 、 人人奋斗 、 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富 ; 共富是共享的前提 , 只有具有

 充足的物质基础 , 才能使社会成员共享美好生活;通过社会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共享 , 又能塑造社会成员

 的社会团结,进而强化共生共识 。

 同时,各逻辑节点又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关键问

 题:共生共识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 , 共建 、 共富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 共享则是共同富裕的最终

 目标 。

 - 68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年第 2 期二 、 共同富裕实现逻辑的关键要点在提炼 “ 共生一共建一共富一共享 ” 这一共同富裕实现逻辑的基础上 , 进一步讨论共同富裕实现逻

 辑的关键要点 , 以寻求共同富裕推进的路径 。( — )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达成共识 , 强化共生共生是一种共同利益的自然秩序,而共识就是将自然的共生秩序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表达并受到社

 会成员认可的过程 。

 共识的本质就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共同利益的认识与认可 。

 如果对社会共同利益

 缺乏基本的认识,那么社会成员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利益的合作实现 , 更有可能导致纷争与对立 , 使自然

 的共生秩序也难以维系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共同利益 , 其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是全体中国

 人民的共同期望 。

 但是关于共同富裕共识的达成无疑也是困难的 , 社会成员总是因其财富占有 、 文化背

 景 、 所处地位等因素的差别而产生利益冲突 。

 在社会利益急剧分化的背景下 , 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将难以

 对发展形成基本共识 , 群体之间的心理隔阂情绪对立也将日益严重 。

 共同富裕共识的达成 , 要在全过程

 中实现 。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中要厘清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 构建起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富裕的共

 同愿景 , 标定共同富裕的价值...

篇八: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思主义O现实2018年第5期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水韩文龙祝顺莲[摘 要】[关键词]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在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创新和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条件,需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入手,创新其实现途径。具体来说,要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实现收入分配调节战略,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要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共同富裕理论发展发展阶段性 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了共同富裕。新时代是继往开来的时代,更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研究和阐释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机制是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迫切需要。本文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重点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实现条件和实现路径等进行探索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I一)共同富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追求富裕和幸福的生活而奋斗,其共同富裕思想对当前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每一种理论与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存在严重贫富分化、阶级压迫以及无产阶级抗争等多种社会矛盾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同时,西方启蒙思想中的人权、自由、平等观点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观点、空想社会主义中对幸福平等的追求以及古典哲学中的部分理论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这些理论,结合阶级压迫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创立了共同富裕思想。他们认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平等和自由是无法实现的,未来社会里只有共产t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3l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现实2018年第5期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马克思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从而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从经典著作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经济基础、制度保障与实现过程等方面来讨论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首先,关于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①在《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⑧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他们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之后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地发展生产力。其次,关于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④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原则。在他们看来,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阻碍共享的,是形成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再次,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马克思曾指出:“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32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并且社会主义是允许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的。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这个复杂艰巨的过程作出明确的期限规定,但从他们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表述可以将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阶段。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思想是从人类根本利益出发,为无产阶级谋福利求幸福的科学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对正确认识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共同富裕在中国实践中具有发展阶段性和理论创新性共同富裕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是与时俱进的,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时期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呈现阶段性特征。本文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阶段性,将共同富裕的实践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深入探索阶段和初步实现阶段。1.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一197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既是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阶段,也是共同富裕在中国的初步探索阶段。“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53年12月16日公布的党的文件《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决议》指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⑥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进一步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理念,他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⑦在毛泽东看来,共同富裕就是消灭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O卷第289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00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99页。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45页。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第689页。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页。⑦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页。万方数据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群众都能富裕起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毛泽东思想中的共同富裕为后来我国继承和发展共同富裕理论提供了思想框架与理论基础,尤其是其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2.共同富裕的深入探索阶段(1978年-2012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形成了对共同富裕的新认识。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在过程上体现为先富带动后富,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①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邓小平理论结合时代背景对共同富裕内涵提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1992年到201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宽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具体体现为: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三步走战略;政策上积极扶持中西部;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提出新的规划,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并提出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和谐理念,建设和谐社会;与此同时,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3.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阶段(2012年以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提出了精准扶贫、新发展理念和中国梦等新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其目的就是要解决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让全体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经常提到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和“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美好生活不仅包括人民对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还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两个基本内核,即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新发展理念。具体来说,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提出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再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实践,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核心范畴,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又是一种道路的选择和坚持,这需要通过全体人民的不断努力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实现。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及实现条件(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新时代的“新”之所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在于确立了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安排,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更多地倾向于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的整体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人民性,只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才能解决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问题,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5页。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年lO月28日。33万方数据

 马克思主义。现实2018年第5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D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一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马克思曾经说过:“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也指出:“共同富裕问题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说明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一直以来都是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矛盾叠加的转型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客观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仍然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本理念。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就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累更多社会财富,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会更加全面地实现。(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新时代,我国已经具备了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生态条件。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下,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要解决的阶段性问题也由“落后的生产力”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条件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2.政治条件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之所以共同富裕只是人们的美...

推荐访问:基于新发展理念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路径 新发展 共同富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4 微胜文档网 www.beautyinvitation.com.cn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9068562号-1